随着《国务院关于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若干政策举措的通知》 等一系列国家鼓励社会办医政策的出台,民营企业进入医疗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但鉴于综合医院投资回报期长等因素, 故在医院前期基建领域就需精心规划。在满足医疗业务需求前提下,加强空间紧凑设计,提高空间使用效率,减少浪费,合理规划医疗各功能分区,避免不必要的动线,同时兼顾后期发展需求,以求多快好省完成建设。本文以成都某民营医院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设计目标
该案例医院规划设计拟按照集医疗、 教学、 科研、 预防为一体的综合性三级三等医院进行, 建成后将移交国家级区域疑难重症中心医院全面托管运营, 并发展成为成都市高新西区最大的三级甲等医疗机构。规划床位1000 张, 医院建筑需满足临床功能需求和经济性的要求。
总平面布置原则
(一)总平面设计的要求
1、功能分区合理, 各种动线组织清晰。
2、人、 车、 洁、 污、 医、 患等动线清晰, 避免交差, 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要求;
3、建筑布局紧凑, 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和地块实际情况,在满足需求和功能前提下, 适当提高建筑组合集中程度。
4、交通组织方面, 进出入医院宜开放多出入口, 各出入口不宜设于主干道, 避免道路堵塞。
5、建筑物位置充分考虑医院后续发展改建和扩建, 尤其是要重视后勤辅助建筑区位。
6、建筑物内部应尽可能优化功能区布局, 单位要加强对公共服务平台性与其他功能单元的临近关系。
7、重视废弃物处理。
(二)环境设计
1、充分利用现有地形、 坡沟、 高铁防护间距布置绿化,并应符合有关国家相关政策、 法令要求。
2、应设计系统性标识导向系统, 对室内功能区、 建筑外各功能区做引导。
总体布局与规划说明
场地内主要功能模块包括:门诊、 急诊、 住院、 医技、 后勤辅助、 行政办公等。建筑高度从 4 ~16 层不等。整个地块大致呈矩形, 场地周边南侧为支线道路, 东侧为主干道(317 国道)及成灌高铁, 西侧和北侧无道路。由于场地较小, 根据对基地现状分析考察, 结合建筑需求, 整个医院将门诊楼和住院楼有机结合在一起, 功能完善, 布局紧凑。在场地沿路区域及道路交叉口部署绿化景观, 既丰富周边沿街城市景观,又满足高铁沿线绿化要求, 打造高铁景观。在支线道路分设3 个出入口, 医院建筑地下均有地下室, 并整体连通, 作为地下停车场。在对面支线道路预留大于 20 m 人行道并改建地面停车场作为医院停车场补充。
平面分析
整个医院主体建筑(医疗功能部分)为 3 幢, 门诊楼、 一住院楼和二住院楼, 其中门诊楼和一住楼紧邻并相连(除 6层部分外)。医疗功能部分整体设计充分考虑公共服务平台与各需求单元的距离, 即将医技检查部和手术室等重型装备多、 面向全院服务性质科室设置于相对 “中心区域”,尽可能减少门诊、 急诊、 住院、 体检等科室与之动线, 充分利用连廊、垂直电梯等缩短各功能单元, 特别是公共服务平台科室与需求单元之间相互距离。
1、门诊楼:共6层, 呈“回字形”, 首层中部为6层高天井式大堂,上盖玻璃穹顶自然采光,空间开敞明亮,视觉导向明确。门诊楼自2层起,东西两侧中部还有通达6层的天井,使室内能够自然采光,楼内各房间通透明亮,为医患双方带来新鲜的空气和明亮的采光,也有助于缓解患者紧张情绪。
门诊楼 2 层以上临近建筑外墙均设有环形连廊,既可作为缓冲区域,隔绝玻璃外墙被晒产热,提高临近区域房间舒适度,又在特殊功能区发挥特殊作用。门诊楼1~5层均与后面紧邻的一住院连通, 与一住院楼从空间上一体化, 便于减少人员动线。
急诊部,位于门诊楼首层和住院楼2层的西端,救护车可从急救出入口直接驶向门诊楼外,并通过急诊抢救病人通道送入急诊抢救室, 使病人得以快速从救护车到抢救室,缩短急救路线,节约抢救时间。需急诊的普通病人由普诊步行通道进入急诊科普诊室,使普诊和急救从通道上分开。
药学部,位于门诊楼东侧,具备较大空间便于整合急诊、门诊、住院药房,形成“统一摆放、窗口分开”的模式,便于使用部门集约化使用人力。同时,1 层设有中药房,紧邻药库,既缩短药库到药房动线,又便于送货车辆卸货入库。
门诊部, 诊间主要设置于门诊楼二层,分为 4 个区,西侧为1、2区,东侧为3、4区。区与区之间通过天井间隔。2层的环形连廊可发挥阳台作用,布置得当也是院区内科室小景,诊间通道也同时为员工通道及VIP病人通道。
医技部,位于门诊3层,参照2层分4个区做法,1区设心脏检查室、神经功能检查、肺功能室等;2 区设超声检查;3区设耳鼻喉镜、纤支镜和眼科专科检查;4区设内镜中心。3层的环形连廊同样发挥阳台、 员工通道及VIP病人通道的作用。
手术部,位于门诊4、5层,4层设置有16个手术间(限制区),此楼层的环形连廊作为污物走廊, 通过与各手术间传递窗连通,承载污物动线。5层为手术室净化设备层及工作人员办公区、就餐区和更衣区等。并通过门禁系统形成相对独立的半限制区。
体检部,位于门诊6层,设有体检诊间、检查间、办公区、体检者就餐间等区域,并配备直达电梯与病患分离。
2、一住院楼:共16层,南侧呈矩形,西侧呈三角形。建筑与门诊楼紧密邻近,1~5层与门诊楼连通,作为门诊、医技、手术等部分补充空间。6~16层为住院部。
放射科, 位于住院楼1层,有助于满足大型设备对建筑楼板承重要求。设计时充分考虑放射防护等空间需求并预留出大型设备机位空间。
急诊观察室和日间病房,位于住院楼2层,设大开间(6人间以上),全玻璃幕墙便于护士观察病人情况,此区域也可作为医院门诊后期拓展空间。
医学检验部,位于住院楼3楼,南侧矩形区域为采血和等候区,西侧三角形区域为设备间。
医技2部, 位于住院楼3楼,包括病理科、眼科特检验光、康复治疗室等。
住院1部,位于一住院楼6~16层,总床位数600 床。住院部办理出入院窗口位于一住院楼与门诊楼相连区域3楼,通过一住院楼电梯和通向二住院楼连廊可便捷到达各病区。各病区空间大体相同,每个标准层均设计有“三角环状”走廊,长走廊侧主要为病房通道,短折线走廊主要为办公室走廊。每层划分为工作区和办公区,两区在走廊处通过门禁系统隔开,但可通过中间医护办公室前后门实现互通。住院楼南侧矩形区为工作区,中间是护士站和操作间,两侧对称分布绝大部分病房(3人间,避免大病房病人互相影响), 均朝南享有最好的采光和自然通风条件。
(3)二住院楼:共12层,在3层通过连廊与一住院楼连通。住院2部,位于3~12层。各病区空间大体相同,每个标准层呈“冂”状,并内置“冂”状走廊,每个标准层西侧为办公区,东侧为工作区。护士站和操作间设置于东北侧,“冂”形的右上角处,一部分病房位于“冂”形的上横处,一部分病房对称排列于“冂”形的右竖处。行政办公区,设在二住院楼2楼。
(4)后勤辅助房:以1层单体建筑为主,建筑群主要位于一住院楼后,包括医用气体站、污水处理站、供热供暖设备间、垃圾房等。
道路交通
医院大致分为2块,南侧大部分为医疗区,北侧为后勤辅助区。医院主要出入口均设于南面,共计4个出入口。院区地面有环形道路,为消防路线和机动车道。一住院楼和二住院楼之间是小广场,设有休闲凉亭和绿化植物区,为病人提供休闲活动空间。停车分地上和地下,医院机动车主要入口均直接驶向地下停车场,地面车位仅从急诊入口进入或地下车场出口驶出到达,主要为急救车辆服务。医院设计尽量把人流、物流、车流分开,病人主入口位于门诊楼门口,通过花台限制各类车辆驶入。通过医院整体连通的地下空间,承载车流和污物动线。地下室机动车通道3个、2个为进口,1个为出口,实行大单行交通。各建筑物均有垂直升降梯通往地下空间。
建筑设计上,采用大平面多通路式设计,保证水平层面相关功能布局优化,减少采用小体量单体楼,充分利用地下空间。优化水平和垂直动线设计,实现人与物通道分离,员工与病人通道分离,手术区与办公区分离,清洁物与污染物通道分离。医疗建筑设计推崇“绿色医院”理念(环保、节能、减少污染)。
民营医院在建设资金上较之公立医院相对不足,分期建设、精细化设计是必然之路。通过前期充分的调研论证、设计交底等工作,合理规划能够节省建设经费,减少不必要浪费。同时,也需在国家相关技术要求下,科学规划设计。
筑医台资讯编辑出品,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