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精准医疗这一概念犹如一场疾风迅速席卷了全球各国的大健康产业。创业者和投资人在看到巨大的机遇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困惑。有人提出疑问,精准医疗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为患者造福?又要等待多长的时间才能走入普通患者的生活呢?12月3日,在2016全球精准医疗(中国)峰会上,英特尔亚太区总经理李亚东分享了他对于精准医疗未来的看法。
李亚东认为,精准医疗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关键在于怎样系统化地把它带到我们的身边。一方面,在治疗中,以循证医学为基础,从基因、环境、生活习惯等数据中找到发病的机理。另一方面,随着成本的下降,使精准医疗以测序作为起点,逐渐走向临床。在中国,目前全基因检测还未包括在医保中,但在美国已经开始尝试。将来,精准医疗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发展精准医疗也面临着许多挑战。首先,精准医疗是数据驱动的领域。单独基因组的数据并不能解决精准医疗的问题,还需要与环境、生命体征等许多数据进行融合,总量十分庞大。这时如何有效地处理和利用这些数据的洪流,是摆在行业面前的一大问题。因此需要将BT(生物技术)和IT相结合,解决数据的安全、隐私、系统等问题,使IT技术能真正在精准医疗中起到助推的作用。
其次,提高数据的处理速度也是目前面临的一大挑战。我们通过人工智能的方法,在数据中找到真正有意义的信息,经过临床验证,最终和诊疗方案结合在一起。这一过程要经过诸多步骤,因此数据的处理速度至关重要。
另外,数据涉及到多方面的共享,怎样在安全的基础上实现数据的共享,保护患者的隐私,例如避免产生像"基因歧视"这样的道德风险,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最后,精准医疗想要走进千家万户,其可拓展性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在一定的规模下实现精准医疗,才能让它成长起来。精准医疗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可以算得上是一场革命,参与者不仅仅是医疗领域的人。目前在基础教育上还比较欠缺,因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在2020年实现24小时精准医疗,意味着在教育、政策、支付、保险、投资、创业等环节都需要来自各界的齐心协作。
目前在中国发展精准医疗存在着许多优势。首先,政府的投入非常有力度。另外,产业跟进也十分快速。中国有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基因库和NIPD数据库,基础坚实。最后,在中国市场的需求也十分迫切。有了这几方面的推动,精准医疗在中国实现弯道超车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