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知名肺移植专家、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陈静瑜在微博上吐露了一段肺腑之言:
“参加职称评审,为许多医生感到惋惜和痛心,痛心的是许多医生工作了几十年到最后为了一篇论文丧失了晋升的机会,可怕的是许多医生不好好总结临床文章反而原封不动的抄袭他人文章发表、丧失了做人的根本,更可恶的是许多杂志为了利益驱动多收版面费,不做任何的查重复比就让他们发表出来,害了医生也丧失了杂志社的学术尊严,其中不乏有著名的中华系列杂志!”
据其提供的资料显示,有的医生论文经检测,复制比例高达95%,但就是这样纯粹“复制粘贴”来的医学论文,竟然一些学术杂志社不经过任何筛查,“给钱就上”。
当然,提供这种平台的不仅仅是国内医学杂志,国外也有不少专门做中国医生论文生意的杂志,比如今年刚被扒出被中国医生占领的巴西GMR杂志。
事实上,多年来,中国医疗界人士多次被爆出轰动性论文造假事件。为啥中国医生热衷于跑到国际上发表论文呢?事实上,这都是给逼出来的!
不搞科研发论文会怎样?据《看医界》了解,以广州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原内分泌科主任兼大内科主任周昭远为例,因为对科研论文“不感冒”,这位年过五旬、临床技术水平过硬的大医生,虽然带过的学生不少早就已升主任医师,但他至今却仍是副主任医师职称。
因为根据中国的临床医生评价体系--职称评审制度,科研论文和职称挂钩,职称和薪资甚至岗位挂钩。因此一名医学生医学院毕业进入临床工作后,一个以科研论文为核心考核指标的职称晋级之路随着展开,从住院医师到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一路走下来长达十几年甚至数十年。
不仅如此,甚至高校和医院的排名中,科研论文也占据着巨大比重,领导们有足够多的动力让医生们搞科研写论文。
据悉,畸形的科研评价体系,导致国内出现了手术不精的外科主任,并逼迫着大量医生在临床上疲于奔命的同时,还要为了升职称到处托关系找门路搞论文造假。
在这种思维的导向下,中国沦为了学术论文的“造假工厂”,从基层全科医生,到三甲医院专科医生,统统加入造假大军,每年产出数量巨大的劣质论文,并催生了市场巨大的论文造假产业。
而一些医学杂志这在其中扮演则着“躺着赚钱”的角色,和论文公司沆瀣一气,赚取非法利益。
事实上,被逼论文造假的医生也因此将承担不小的风险,不仅担负着道德压力,一旦被查出,将面临一系列处分。
据《看医界》了解,目前政策层面开始着手解放基层医生的论文评职称负担,但事实上,中国论文造价的主力军是科研论文压力最大的三级医院。
可见,解放医生科研论文负担,真正让一线医生专心临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