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上海社区居家养老受到上海市政府、企业、社会的深切关注。未来,社区居家养老将作为基础与依托,而机构养老则从以往文件中的“支撑”转化为“补充”,为此,需要进一步深化对社区居家养老设施规划的思考。

一、上海市社区居家养老现状及问题

结合近年来对上海市社区居家养老设施的现状调研与跟踪分析发现,当目社区居家养老还面临着诸多问题。

▽上海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数量变化

主要存在社区居家养老设施落实的保障性不足,设施空间布局的覆盖度不够,中心城区居家养老设施难以统筹利用,社区居家养老成本较高等问题。

二、积极老龄化:社区居家养老新面向

通过梳理“积极老龄化”的概念和政策要求,围绕“健康、参与、保障”三大维度,未来上海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将面临以下转变:

1、从保障养老需求到提升服务质量

2、从“在社区养老”到“社区全面支撑养老”

3、从政府托底保障到社会共同参与

三、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分析

自2013年起,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在市民政局和市规土局的支持下,开展了对社区中老年人需求的调研工作,涉及全市4000多份问卷。从中发现,社区中居住养老的老人相对于养老机构中的老人,健康水平明显较高、绝大多数都能够自理、活动能力更强。此外,在以下方面也具有一定特点:

1、养老方式

从养老方式来看,社区老人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方式需求最大,接下来则是居家自我养老,而机构养老(养老院)的需求普遍较小。相对而言,中心城区对于居家自我养老的需求普遍比郊区更大,原因在于中心城区医疗等设施配置完善,居家养老同样能够获取较好的社区资源。

▽ 社区老人的养老方式选择

2、服务需求

从服务需求来看,社区老人希望社区提供的功能更加多元化,其中,助餐、助医、生活照料功能占据各区养老配置标准需求的前三名,其次是文娱功能和康复功能的配置。

在城乡差异上,郊区老人的助餐功能需求相对较低,而文化娱乐、心理疏导、老年教育等需求却略高于中心城区。这一方面反映郊区在文化娱乐、心理疏导、教育等领域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反映郊区老人对上述服务需求的迫切程度。调研还发现,不少郊区农村地区的年轻人进城或进镇工作,留下了“空巢老人”和“空心村”等现象,这些老人在心理方面更需要慰藉。

▽ 社区养老设施希望配置的功能一览

3、布局导向

在布局模式方面,老年人倾向于社区居家养老设施应集中综合设置,设施集中能便于老人获取各种服务资源,也有利于节约用地,提高设施利用率。

在设施兼容方面,老年人倾向于社区居家养老设施能与卫生设施与文化设施兼容,其他兼容性设施还包括与商业设施、行政设施、幼儿园等整合设置。

在服务半径方面,老年人希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在1公里以内服务半径中,占65%左右,方便老年人步行达到;而对1~2公里的接受度也有一定比例,达到25%左右,如何兼顾邻避效应与便捷服务值得关注。

四、积极开展社区居家养老规划的策划思考

1、弹性应对,灵活构建社区居家养老设施体系

在既往日间服务中心和社区助餐点的基础上,完善社区居家养老设施体系。

1)总量弹性,即底线保障加弹性系数,满足社区差异化要求;

2)设施弹性,即单个综合型设施加多类型设施,满足老年人差异化需求;

3)医养融合弹性,即不同程度医养结合模式,提升社区老人健康质量;

2、科学预测,促进社区居家养老设施布局优化

1)科学预测老年人分布趋势进行分类引导;

2)转变现有均等化的布局思路;

3)注重公共空间建设实施与适老化改造;

3、存量利用,保障社区居家养老设施有效落实

当前,上海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重点之一在于推进土地减量化,中心城区和郊区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将予以压缩,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用地面积、建筑面积将主要从存量设施中进行挖潜,为此,需要积极主动地应对这一问题。

1)建立社区内公共服务设施灵活转化机制;

2)利用城市更新和宅基更新契机挖潜出社区居家养老设施;

4、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发挥全社会对养老的支撑作用

1)发挥市区两级对社区各类资源的统筹作用;

2)发挥信息技术对社区居家养老管理的基础作用;

3)发挥企业组织等社会力量对社区居家养老的支撑作用;

总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全球逐步推行,《维也纳世界老龄问题宣言及行动计划(1982)》要求老年设施由集中封闭型向社会开放型发展。社区内重点增设老年保健护理设施,与医疗服务体系结合,开展家庭康复护理、增加长期护理保险等等,上海市作为我国老龄化程度最高、影响最深的城市,需要率先做好全国示范。

“积极老龄化”理念指引下,施行弹性应对策略,实际上是为了满足不同社区、不同老年人多元的需求,从而构建出具有灵活性的设施体系;施行分类布局策略,同样也是在把握设施布局规律的基础上,优化现有布局结构;施行存量利用策略,为不同社区如何挖潜设施资源和土地资源提供思路;最终,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发挥全社会对养老服务的支撑作用。


筑医台资讯编辑出品


延伸阅读:

老龄化社会与可持续发展的新增长点!

速度!房企转战养老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