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医疗建筑在国内建设领域发展迅速,成为很多城市规划的重点项目。然而,在大城中,尤其是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城市,高密度,用地紧张以及复杂的交通状况是摆在设计者面前的难题。那么,应该如何建设一个与现代化城市相融合的大型医疗中心呢?

余海燕
美国注册建筑师
华艺设计顾问(深圳)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
深圳市建筑设计评标专家
全国十佳医院建筑设计师

宝安人民医院(集团)第一人民医院位于宝安区新安老城区繁华地段。扩建后总用地面积7.11万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将超过60万平方米,将成为病床总数超过3000张的深圳西部医疗中心。

一、如何在高容积率下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

“以医疗组团与集中医技的规划布局,解决高密度、用地紧张、系统复杂”的难题。”

1、医疗组团

整个院区规划为一期医疗中心区、行政及体检康复区和二期办公科研宿舍区,将就诊人群与行政办公的健康人群、以及体检康复等亚健康人群分开,实现合理分流,减少疾病传播。

纵观国内外大型医疗中心的发展历史和最后形成的业态,可以发现它们都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专科中心,例如急救中心,內外科中心,儿科中心,妇科中心、肿瘤中心等等。这种布局和普通综合医院通过医疗街来组织的布局是完全不同。

医疗街的模式在千床医院的规模下可行,但在更多门诊量时从建筑设计角度就存在疏散问题。从医院院感角度就容易引发交叉感染,交通组织和导向设计困难等问题。而利用不同的专科中心来组织则更容易为病人识别。

2、围合布局

一期建设范围内,将门诊住院按专科中心分化布置为外科、内科及妇幼和体检康复区块,再布置对应功能的住院塔楼。形成相对独立的医疗中心。可实现与现有医院在拆除前的连接使用。门诊医技体量之上的住院楼,与现有外科楼形成围合关系。二期科研办公与一期门诊医技楼中间,布置体检康复楼。与现有门诊楼形成第二个围合关系,充分利用保留建筑形成的两个围合关系,分别组织场地内各功能区域和绿化广场空间。   

大型医疗中心具有明确的导向性,诊疗区结合就诊人群的结构,设置了外科中心、内科中心和妇幼综合中心。医疗中心中的外科住院楼、内科住院和妇幼综合科室的住院病区基本各为三分之一。 因而形成了相对均衡的布局,有利于大型医疗中心的分流,同时也提高医院整体的效率,缩短了患者的流线,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也减少医生护士往返的工作距离。   

每个专科中心设置相应的门诊模块和住院病区单元,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有利于功能的置换和调配。三个医疗中心同时共享医技资源,便于医院的高效运行。医技和住院楼沿场地外围布置,形成围合布局,视野相对开阔 。

 二、如何解决组织超大型医院的交通问题?

“以人车分流、立体交通有效缓解院区的交通拥堵问题。”

1、垂直分区

通过分区引导,分流交通,体现人性关怀。流程设计一切以患者为中心,以患者相关配套的人群为中心设计整个流程。大众需求量大的,就设置在低楼层。相反则设置在高楼层,走电梯。在本案中,把与门诊相关的人流量较大的科室,包括门诊和门诊医技放在下部楼层。把住院以及住院相关的医技,如手术室,ICU, 分娩待产等放在高层区。通过合理的垂直分区解决交通压力问题。

2、利用人行天桥和地下通道引流

在高密度的城市环境下,充分利用立体空间,挖掘周边城市资源,利用地上天桥和地下通道把医院和周边的公交站,地铁和的士落客点实行无缝对接。利用地下通道让车流从道路对面的公园,学校等公共设施通过地下车库和场地内车库相连通,以社会公共停车场解决场地内停车不足的问题。

根据项目周边的道路交通条件,在车行压力大,且长度较短的新安二路上,仅安排急症急救车流,方便急救车快速到达。 

新安二路考虑通过人行天桥和地下通道使公囩和医院联通,方便部分步行和车流从马路对面进入场地。 

利用交通压力较小且长度较长的龙井二路作为未来的主要服务道路,安排门诊、住院、行政、体检、教学等车流,有序进入场地,并组织好各区域内的流线及下落客区域。 

为了避开学校人车流,考虑在边检路和前进二路设置出入口或地下通道,绕过学校交通。

由于未来将出现院内车流压力大,分流多的情况。在车行流线的安排上,除门诊即停即走车辆和医学院车辆外,不在龙井二路设置其余出口。避免对城市道路交通,造成过大压力。

在龙井二路上利用场地高差,让车流到达场地后直接通过下层进入车库,和上层步行人流分开,创造地上花园安全的步行环境。

3、双设首层与集中设计

通过双设首层,竖向分流的设计,将现有院区与北侧即将拆除的地块,利用现状存在4.5米高差的地形,形成双首层布置。在首层布置急诊急救功能,普通门诊布置在“第二首层”,患者可直达各门诊医疗中心,互不交叉又相互联系。      

医技在三个门诊中心后方和住院楼下方集中设计。各个医技部门根据使用密切程度与对应的门诊或住院科室就近布置。需要共享的部门位于中间位置。组团式的布置更方便患者寻医就诊,也减少往返周折。

三、如何在高密度环境下营造舒适人性化的医院?

“通过创新模块,集约布局,以绿色自然、人文关怀为愿景,提供舒适、环保、绿色的医院建筑氛围。”

1、门诊等候区采用退台绿化

门诊单元拥有良好的通风和采光,每个中心结合等候区设置相对独立的交通核心,方便病人的到达。 等候区采用退台绿化,为患者提供舒适的就诊等候环境。每个中心设置相对独立的挂号收费,避免大量人群在高峰期的拥堵。         

2、住院单元增加休息诊疗空间

住院单元的设置把卫生间调整位置布置,为每个病人增加了休息诊疗的空间,方便病人家属的陪护。同时留出足够的晾衣阳台,让病人在住院期间的每个生活细节和需求都得以满足。    

3、设置入口雨棚

场地的西北角规划有公交站和地铁的出入口,这里设置了入口雨棚,仿佛张开手欢迎病人来医院就诊。入口雨棚和围绕整个建筑群的连廊延伸至各个专科医疗中心,方便引导患者就诊的同时,也为车行下落患者遮阳挡雨,体现了人性关怀。

4、打造放松的医护工作环境

人文关怀除了为病患提供更多贴心的服务和空间,同时也考虑为紧张工作的医护人员设置不受干扰、身心可彻底放松的空间。医院在顶层的架空花园和病区的办公区花台设置了咖啡层、健身房、减压室、为医生和护士创造了人性化的工作环境。 

5、公园绿色引入建筑

高密度的医疗中心更加需要自然、绿色的建筑空间。从城市视野考虑,将西侧的公园绿色引入建筑。利用堆叠的建筑体量创造不同的绿色空间,例如门诊绿色中庭、门诊医技屋顶退台花园、住院楼屋顶绿化等。这些不同层次的绿色空间,可以为病人提供环境优美的等候空间和舒适开放的休息锻炼空间。

新的医疗中心将按高标准,高起点,结合国内医疗政策,为患者提供更舒适优雅的就医环境,打造赶超国际服务水平的新型医院,造福百姓!

来源:华艺设计顾问(深圳)有限公司

图片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筑医台资讯编辑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