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和儿童都是社会的特殊群体,作为生命周期的起始和最终的两个重要阶段,都需要特殊对待,尤其需要更多的关心与呵护。具体来说,有如下相似点:
一、生理特征分析与需求
1、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分析
老年人最显而易见的变化是外貌和体态的变化。比如头发变白、脱落甚至秃顶,皮肤褶皱,老年色斑等等,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神经系统功能
神经系统功能的退化,主要表现在学习能力和记忆力下降,特别是对近期发生的事情的记忆较差,常常忘记物品的存放位置。另外,神经系统的衰退也会对运动调节方面的效率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动作协调性差、反应时间变长、身体平衡能力下降、辨识能力降低、对外部环境的反应迟钝、思维敏捷度降低、甚至语言表达也会受到影响。新陈代谢的减慢则使老年人对温度、湿度、气候的适应能力减弱。所以,老年人往往倾向于生活在一个比较熟悉的、较为稳定的环境中,这样可以相对提高他们的心理安全感和自信心。
(2) 肌肉骨骼系统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活动能力将越来越弱。肌肉力量和控制力的衰减严重限制了老年人的运动时间和运动方式,时间稍微长点就会感觉疲劳难受,行动迟缓、反应迟钝、灵活度下降,甚至有时需要借助辅助设施来进行移动。钙的低吸收和流失更使得老年人的骨骼变得很脆弱,偶然的摔倒甚至动作过大都可能会引起骨折,甚至是更严重的伤害。
(3) 感知系统
感知能力是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能力,主要体现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方向感等方面。毫无疑问,感知系统会随着人体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退化,其中视力和听力减退是衰老最常见的表现。
2、儿童的生理特征
儿童时期作为一个人生长过程的起始,其间身体的发育和智力的启蒙能直接影响整个人生以后的发展,所以我们绝不能把儿童简单地视为成人的缩影,要深入了解这个群体的特性。儿童时期是身体各功能尚未完善的时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神经系统功能
儿童的大脑神经活动机能兴奋性较高,所以比较容易兴奋,但也比较容易疲劳;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较强,但是适应能力比较差,抵抗力也比较弱。这一阶段学习能力很强,但是控制能力差,具体表现为学习和掌握信息的能力较快,但是容易注意力不集中,多动但是作缺乏准确度。
(2)肌肉骨骼系统
儿童的肌肉含水分多,肌肉细长而且柔嫩,极易受损伤,缺乏耐力,易于疲劳,长时间的单一姿势容易使得儿童发育不良。儿童的骨骼中胶质成分较多,钙质成分较少,容易发生脱臼、骨骼变形等情况,所以要及时纠正儿童的不良姿势。
(3)视觉系统
视觉能力一般是最早发育的活动能力,眨眼睛和转眼球在新生时就已经具备了。随着身体的发育,儿童眼睛周围的肌肉会越来越强健,神经的反应也会不断加强,此时适当的视觉刺激可以帮助儿童的视力发育,但要避免反光、强光等过分的环境刺激,否则容易导致儿童近视。
(4)皮肤系统
儿童的皮肤较薄嫩,表皮细胞较少,所以表皮容易脱落。含水量较高,渗透能力强,能敏锐地感知外界的温度,但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甚至受到伤害。
(5)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是包括呼吸道和肺部,是人体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的呼吸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器官柔嫩,很容易受到伤害,此外,由于儿童的鼻毛少,不能有效地过滤掉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所以容易发生病变。
3、生理特征的需求
综合上面对老年人和儿童生理特征的分析,虽然他们身体机能情况完全不同,甚至可以说是对立的,一个是身体机能处于衰退阶段,一个是身体机能处于发育阶段,但带来的结果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即与年轻人相比,他们的身体机能都处于比较弱化的阶段。这些生理特征的相似性也就决定了他们对生活环境的需求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光环境需求
光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也是人们获取外界信息的最直观来源。充足的日照能够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增强身体机能,尤其是对于老年人和儿童来说,更要保证足够的日照来增强其抵抗力。所以设计时这两个群体都需要适当加大窗地比,保证足够的自然采光和日照时间。
(2)声环境需求
睡眠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人的身体机能,尤其是老年人和儿童。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听觉能力逐渐下降,对噪音的敏感度也有所降低,但由于老年人易失眠、难调节的特点,稍有噪声就会直接影响到老年人的生活。同时,嘈杂的声音也会对儿童造成刺激,不易入睡。所以设计时对隔绝噪声的要求要比普通的建筑高。
(3)热环境需求
老年人和儿童的身体免疫力和体温调节能力都比较差,对室内外热环境要求较高。设计时应尽量保持室内温度均衡,采暖和吹凉都要适度,还应保持良好的通风和适宜的空气湿度,同时室外可以设置一些夏天可以纳凉的林荫道以及冬天可以挡西北风又能晒太阳的场所。
(4)色彩处理需求
老年人由于视觉下降的原因,对短波的颜色难以识别,而对于儿童,适当的视觉刺激可以帮助他们视力发育,所以类似于红色、黄色等鲜亮的色彩成为了他们共同的选择。所以设计时,我们可以在走廊里适当运用一些鲜艳的颜色,以此来活跃气氛,也可以增加一些鲜艳的指示来引起注意,避免危险的发生。
(5)无障碍设计需求
老年人和儿童的步幅小、抬腿高度低,为了避免他们跌倒受伤,尽量消除室内外地面高差、降低楼梯踏步高度并采取地面防滑措施。保持墙面平整避免突出墙角和尖角,墙面转角可以做抹圆处理,以防老年人和儿童反应不及而受伤。
二、心理特征分析与需求
1、老年人的心理特征
心理学研究表明,随着机体的衰老,老年人的生理机能和社会角色都会发生变化,伴随而来的是他们心理感受会变得比较敏感,容易出现一些负面情绪,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孤独
老年人退休之后,有很多闲暇时间,儿女工作忙碌,很难有时间经常陪在老年人身边,再加上老年人体力衰弱,行动不便,与亲朋来往的频率逐渐降低,且老年人的人际关系结构比较稳定,在选择朋友的标准上也已经形成了固定的风格,与谁亲,与谁疏是比较固定的,往往不易结交新的朋友。以上这些因素都容易让老年人产生封闭心理,沉溺在孤独的深渊无法自拔。
(2)失落
由于职业生涯的结束导致社会角色由抚养人群向被抚养人群的转变使得老年人极易产生失落感。这不仅仅意味着失去某种地位,更重要的是失去了那部分的社会情感以及多年来形成的行为习惯,而且往往对新生活规律难以适应,极易产生无力感。
(3)自卑
老年人自卑感的产生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条件。从主观上讲,老年人大多感到自己的社会地位、身体状况、经济收入今不如昔,同时感觉自己己经老了,不能再为社会做贡献,为世人所抛弃了。从客观上讲,始终存在一部分不尊敬老年人的社会群体,他们对老年人缺乏耐心和理解,甚至嫌弃老年人,这使得老年人觉得自己多余。
(4)抑郁
在现代社会背景下,由于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抑郁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心理感受。而老年人多是由于上述所说的孤独、失落、自卑等负面心理的长期困扰进而引发的抑郁,表现为极易失眠,寝食难安等现象。
2、儿童的心理特征
和老年人一样,儿童的心理变化也需要重视。除去关注他们爱模仿、好奇心重、想象力丰富等这些比较正面的心理特征外,应该更多地了解他们那些负面的心理特征,引导他们很好地成长。这些负面的心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焦虑
焦虑是一种普遍现象,成人会有焦虑情绪,孩子也一样会存在焦虑情绪。焦虑是一种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当孩子的安全感没有得到满足时,就会很容易出现焦虑情绪,主要表现为胆小、缺乏自信、敏感、哭闹等。
(2)孤僻
观察显示,有些儿童不喜欢与别的儿童玩,而是自己一个人玩耍,或者说与同伴玩时,也不会分享与合作,这些孩子就有比较明显的孤僻倾向。
(3)攻击
很多孩子会出现一些攻击行为,这些攻击行为的对象可能是父母,也可能是同伴,或者是一些动物与玩具,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他们容易缺乏安全感或产生无能感。当孩子发现自己不愿面对却又无法去改变某些事物时,他们就会选择攻击毁灭。
(4)恐惧
恐惧表现为对某些事物或情景产生惧怕或逃离的心情,如很多儿童怕打雷闪电,极度紧张,抱头乱窜。其实恐惧也是焦虑的一种表现,是因为安全感不够所造成的。
3、心理特征的需求
综合上面对老年人和儿童心理特征的分析,这两个群体心理特征的相似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安全感的需求
安全感是老年人和儿童对居住环境的首要需求,尤其是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亲朋好友相继离去,这无疑是对老年人心理的折磨,这些可能导致他们疏远人群,进而性格孤僻。所以设计时需要在安全方面给予足够的考虑,尤其是在防火、隔音、无障碍设计等方面,要做针对性设计。
(2)家庭感的需求
家庭感是老年人和儿童最需求的心理感受,他们希望在有家庭氛围的环境中生活。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老年人和儿童,他们都需要家人的关注与陪伴。如果他们生活在一起,就可以相互陪伴,相互帮助,体验“家人”的亲情,享受浓浓的“祖孙乐”情怀。此外,老年人照顾儿童也能够让他们发挥余热,重建信心,认同自己的价值,得到心理的满足,同时儿童在尊老、敬老方面可以得到很好的培养,有助于他们的成长和我国孝文化的传承,可谓一举数得。
(3)文娱需求
老年人需要一些文娱活动来打发时间和提高自我,避免生活的单调烦闷。儿童也比较热衷于文娱活动,既可以使他们愉悦身心,又可以增长能力。所以设计时要设置一些开放和交往的空间,以供他们进行绘画、做手工、唱歌等活动。
综合上述两种情况,为了缓解经济的压力,可以让养老院与幼儿园实现互补,即把那些空置的幼儿园或小学部分改造成养老院,减缓这种供需不平衡的状态。另外,基于上文对老年人与儿童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的分析,发现他们对生活环的境需求具有一定相似性,这也为这种改造增加了可能性。而且将养老院与幼儿园进行统一建设和管理,老年人与儿童可以相互帮助,也可以节约建造和人力成本。
筑医台资讯编辑出品
延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