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输血行业发展报告(2016)》正式发布
2016年12月2日,由《输血服务蓝皮书》编委会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支持的《中国输血行业发展报告(2016)》发布会在上海举行。
【内容概要】
第一部分是关于我国输血行业发展的全局性研究和综述。从历史发展轨迹来看,成绩显著;从临床需求和横向比较来看,还面临许多挑战,特别是如何增强血液供应能力和如何缩小各区域之间的差距。
第二部分是一组专题性研究报告,包括无偿献血现状、血液集中化检测、血液核酸检测、血站能力建设、血站人力资源管理、血液联动和应急保障、血浆蛋白制品生产和采供血法律框架体系建设等八个专题。各专题作者结合实践,通过借鉴和对照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以一定的理论高度和全面的视角,揭示问题和原因、提出观点和思考、对策和建议。
第三部分是北京、上海、广东、四川、河南、浙江、新疆、内蒙等八个省市自治区2015年度的采供血发展报告,所选八个省市自治区兼顾了东西南北中各区域和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八地采供血情况介绍,揭示我国采供血行业地域化发展水平。
第四部分是工作案例。一是深圳修订2015版无偿献血条例的回顾,二是江浙沪地区尝试省际血液信息共享和联动的思路和规划。虽是两例地域性案例,但是条例修订和信息共享本身并不具有地域性,其思路、决策和取舍等具有很实际的借鉴意义。
最后是中国采供血大事记,条目式梳理了上世纪初开始中国采供血工作的发端、以及新中国建立后半个多世纪采供血工作蓬勃发展的历程。
【《中国输血行业发展报告(2016)》指出】
一、自“十二五”以来,国内血液制品行业无论是原料血浆采集量,还是血液制品产量、品种均逐年增长,但距离满足临床需求仍有相当差距。
蓝皮书指出,“十二五”期间,全国原料血浆采集量有较大提升,2015年全国采浆量接近600万升,较2014年增长了约12%;在册供浆员数量明显增长,超过了200万人。随着采浆量的提升,我国血液制品产量也出现了较大幅度增长,其中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批签发量从2011年587余万瓶增长至2015年857余万瓶,国产人血白蛋白批签发量从2011年约2000万瓶增长至2015年的3000余万瓶。但我国血液制品仍然供不应求,进口人血白蛋白比例已从2011年的40%增长至2015年约60%,虽然其增长趋势放缓,但随着市场需求不断加大,若采浆量得不到较大提升,市场缺口将进一步扩大,进口比例也会随之增加。目前,我国血液制品结构仍以白蛋白为主(占比64%),存在品种单一、资源有效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全国30余家血液制品企业能够生产人纤维蛋白原、三种特免球蛋白、人凝血酶原复合物、人凝血因子Ⅷ的企业不足10家,尤其凝血因子类产品更是血友病患者的救命药,供应量常处于短缺状态。如何进一步提升采浆量,扩大各制品生产规模,提高血浆资源和采浆资源的利用率,缓解供需紧张仍是我国血液制品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
二、自1998年《献血法》颁布以来,我国输血行业发展迅速、取得显著成绩,但仍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以及血液供应能力略有不足的特征。
蓝皮书指出,1998-2016年是我国输血行业快速发展的阶段,《献血法》及“一法两规”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输血行业进入到法制、规范和科学管理的新阶段。经过多年努力,我国输血法规体系基本完善;临床用血100%来自公民自愿无偿献血;无偿献血量不断上升,采血量自1998年495万单位增长至2015年2220万单位;2015年实现了血站核酸检测全覆盖,输血传播疾病残余风险已下降到极低水平;临床合理用血水平较大程度提高。但在GDP快速增长的背景下,我国输血行业在血液供应与需求方面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特征,其中,东、中、西部在血液供应与需求方面的发展不均衡,经济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在血液供应与需求方面的发展也不均衡。此外,我国血液供应能力增长的速度仍略低于血液需求增长速度,进一步增强血液供应能力仍是我国输血行业未来需重点关注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