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原湖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位于历史名城,湖南省会长沙,脱胎于1906年美国雅礼协会在中国创办最早的西医院之一——雅礼医院,始建于1958年,是国家教育部重点高校。它是中南大学附属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是国内学科最齐全、技术力量最雄厚的医院之一,素有“南湘雅”美誉。建设规模达9.9万㎡的门急诊医技楼工程,是医院发展战略中统领全局的环节,医院将以此为契机,形成全新的医疗秩序和环境品质。

从医院宏观设计角度出发提出“三位一体”的设计理念:

沿人民中路主入口效果图

以点带面,提炼医疗格局主脉络

基于医疗建筑分散布置的现状,在分析医院主要建筑功能的矩阵关系后,将门急诊医技楼的功能进行分组分区,通过方位的转换使医院的核心医技区能够高效便捷的服务于门诊和住院区。同时,规划建立不影响现有医疗功能的立体景观长廊,将院区各独立建筑串联起来。由此构建医院内部无缝连接的运行体系。

建筑语言来自于平面功能的需求,根据门急诊医技楼的医疗功能布置将建筑分割为上下两个部分,转折叠加形成用地的“L”形,两个体块的材质分别与医院核心医疗区保持一致,一实一虚,相辅相生。



内外兼顾,保障院区交通畅行

通过梳理医院车行路线、合理分解院内车流、人车分行的交通体系等综合措施。使院区交通单向顺行,快而不乱的良性循环,较好的缓解了医院交通的紧张状况。

目前医院门前严重拥堵,给城市交通造成巨大的压力。为此,重新规划了医院机动车流线,开辟门诊楼东侧通道为医院门诊机动车入口,让不同的就诊车流从人民中路就开始分流,门诊车流直接从人民中路进入新建的门诊地下大型停车场,然后通过地下通道从东北侧出院。住院车流则进入医院北侧车库,后从西北侧离开。门诊和住院医院的两大主要车流互不交叉、分流、分行、分出口以清晰的单项流程与全院停车规划组成网络。

院前双层交通平台使门诊人流能够便捷,顺畅进出。门诊楼目前的人流量已超过万人,内部的功能布局和交通组织,需要按各就各位,各行其道、整体协调的原则,来保障、高效、安全运行。医疗功能依据患者流量的大小及院区相关建筑的关联度分层布置,使人员通过不同性质的室内和交通流线迅速分流,避免人流拥堵。

以东西贯通的医疗主街组合均匀分布的患者、客用电梯、自动扶梯。将所有医疗科室的入口和等候区汇集在较短的区间范围内,方位清晰明确,患者可就近选择垂直交通到达,减少行走距离和穿越。专用医护电梯的设置让就诊人流完全分区域运行,强化了医院内部环境的安全性。与北部外科、内科住院大楼设有架空的三层通廊,放射科、超声科等共用医技科室,可方便服务于门诊与住院部,两股人流在每一层均不会混流。

化繁为简,搭建医疗系统集成平台

未来医学将体现跨学科、跨专科、系统融合的发展趋势。在功能布局上,设计采用专科集群化的理念。相关科室就近布置,组团化结构,交通流线与功能联系灵活组合、独立成区,在大楼中形成相互支撑的多个功能组团,方便患者在集中区域内得到综合治疗,也使医疗合作更加紧密。妇儿门诊组团、急诊急救中心、日间治疗组团、医技检查组团、肿瘤治疗组团、共同构建出高效率的医疗系统集成平台。

急诊急救中心具备了全方位的第一时间救治能力,急诊、急救分区分流,互不干扰。急救车设有专用外部通道直达急救大厅,抢救、EICU、留观病房、医技检查等均可通过专用电梯直接联系,屋面的直升机救援系统使长沙地区的空中救援范围扩展到更广阔的地域,充分发挥国家急救中心的作用。

体验先导,提升医院人文环境品质

提高医疗环境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是老医院改造更新的重点。在院区用地中高差达到5m的不平整的地势上,使医院实现患者无障碍通行的设计目标。方案引入了模拟就诊路线和流程的方法,从患者体验的角度来分析和处理建筑空间和环境。

采用双层平台的方案,制定与外科大楼平齐的统一建筑标高,使建筑临城市道路形成两端平接的立体院前广场,并与地下人行通道无缝对接,大大缓解了城市地面交通的人车混杂局面。院前步行广场的两层落差,布置了快捷餐饮、休息及会客交流场所,成为城市与医院之间自然亲和的缓冲与过渡。

外挂自动扶梯的医疗主街沿建筑北侧布置,既使内部空间能按标准门诊单元进行充分布置,又使患者在行走及等候的全程欣赏到开阔的自然园林景色。针对湘雅二医院的超大日门诊量和服务强度,门诊单元与医技科室采用医患独立电梯专用通道及二次候诊的布局,很好地管理科室内的秩序,也给医护人员创造安静、舒适的工作环境。

引入自然,实现绿色生态运行

结合长沙地区的气候特点,设计制定了一体化绿色建筑策略来控制建筑能耗。通过巧妙的建筑形体错动,在门诊大厅处形成了南北通透、上下贯通的自然通风引导通道,强化了建筑内部的空气流动效果。与医疗主街相连的各个采光庭院,保证建筑的内部房间自然采光通风比率达到80%。院前立体广场与北侧下沉景观花园为最大限度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创造了条件,屋顶布置了满铺的太阳能集热板,为医院提供生活热水的补充。

而院区总体规划中,停车和景观园林则吸取了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将绿地蓄水层、医疗综合管廊与地下机械停车整合在一起,使全院区的建筑与环境都成为生态节能的有机部分,从而实现医院高效低碳的可持续运行。

传承创新,塑造医院形象精神

门诊医技楼是医院建筑群体的中心枢纽,建筑形体雄浑大气的扭转错动,局部退进的灰空间沿成了外科大楼、精卫楼的架空柱廊,与城市环境进行友好对话,并为人们提供休息交流、遮风避雨的场所。由巨柱撑起的水平整体在空间结构上虚实相应,交叉错动的窗格与富有秩序的竖向线条形成轻快的节奏与韵律,既保持了建筑主体的完整性,又恰当诠释了”少即是多”的美学原则。在与其他建筑靠近的部位,采用了色彩和高度位置相近的石材与造型比例,拉近了与院区内各栋独立建筑的距离,使建筑群体呈现出连绵起伏、张弛有度的整体形态,并塑造出医院稳重大气、精致亲和的崭新形象。

通过优化医疗格局、人性化医疗环境、绿色生态运行三位一体的设计理念,门急诊医技楼的建设将推动医院功能布局的优化整合,实现使中南大学湘雅二院医院医疗服务品质质的飞跃。

图文由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