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以其最终修建起来的形式,在有形的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这是他存在的地方。这是他宣扬自我的地方。”卒姆托如是描述建筑和场地之间的关系。
任何建筑最终都要以一定的体积和形式立足于特定的场地,每块场地都包含着自己特有的地理和人文信息,这些信息既是对设计的一种引导和提示,同时又是一种制约和限制。为了达到设计目标,需要在设计中充分挖掘、解读和利用这些信息,在场地的限制和引导下去逐步完善设计。北京儿童医院新建职工食堂工程项目,就是这样一项在限制中逐步生成的设计实例。
项目概况
(一)建设区位及用地范围
北京儿童医院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距长安街约 400 米,距故宫直线距离约 3.7 公里。院区东侧隔二环路与金融街相望,区位优越。项目建设用地位于院区西南角,西侧紧临南礼士路人行道,东侧为院区内部道路,该路为院区主要道路,路东为我国近现代保护建筑——儿童医院老病房楼,南侧为现状城市生活垃圾回收站,北侧为医院解剖室,如图 2 所示。基地东西宽约 18.5 米,南北长约 62 米,退线后可用面积约 835 平方米。基地原有建筑功能为总务办公用房和总务库房,建设基地通过拆除上述用房获得。
图1 项目区位
图2 项目基地
(二)设计任务及建筑功能
任务书要求,地上三层,地下一层,总建筑面积不超过 3000 平方米,建筑高度不超过老病房楼(18 米)。基地西侧退原有围墙 0.3米,其他方向需满足与周边建筑的防火、日照、视线等基本规划设计要求。
新建筑在保持与周边环境统一协调的同时,需立足创新,有所突破,建筑形象应能够反映新时期儿童医院的新发展和取得的新成就。
建筑功能包括两部分:职工食堂和还建总务办公用房。设计功能排布为:地下一层厨房,地上首、二层职工餐厅,三层总务办公。
(三)场地限制条件及项目特性
项目地处城市核心区,土地资源稀缺,用地极其紧张,可用作外部空间处理的场地有限;地块狭长,基地(建筑)长边紧邻道路,道路的完全开放性和公共性与内部食堂的半开放性和半公共性相冲突;基地南北侧现状建筑功能特殊,不利建筑功能布局; 项目紧邻老病房楼,建筑高度受限;业主希望改变和突破,设计需平衡新与旧,传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建筑使用人群(成人)与院区使用人群(儿童)之间存在分离,建筑形式与功能不具有完全对等性。
场地限制与设计策略
(一)场地限制与体积生成
本工程地段特殊,土地资源稀缺,项目基地呈 62mX18.5m 的南北向矩形,短边尺寸仅有两个柱跨宽。土地的稀缺性和苛刻的用地条件,客观上不允许拿出太多用地作外部空间处理。由此,区位和场地条件本身就决定了建筑退线后基地满铺的平面布局。
除了地段和场地本身的限制条件,场地周边限制条件对建筑体积生成也有一定影响。对本项目而言,影响建筑体积生成的场地周边条件有两个:东侧的老病房楼和南侧的城市垃圾回收站。规划条件要求新建食堂建筑高度不超过老病房楼。结合前述分析,建筑主体高度被限制于 18 米,由此形成 57×16.6×18 米的长方体。
在此基础上,纳入南侧垃圾回收站的影响,如何屏蔽和减小其在视觉和嗅觉上对建筑的影响是设计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对此,设计中采取了视线遮挡和空间隔离两项策略来应对。通过消减上述基本体量,植入过渡性的灰空间,将基本体量一分为二。分割后的南侧体量用作交通核等辅助功能,北侧体量布置主体功能。这样,通过增加空间层次,在主体功能空间与垃圾回收站之间既有了视觉屏障(交通核),也有了空间过渡和隔离(灰空间),从而减轻南侧不利条件的影响。
至此,在区位、场地及其周边条件的限制下,生成南北两个长方体并置的空间布局,如图 3 所示。
图3 体积生成
(二)界面的封闭与开敞
界面通过围合产生空间,由此,界面也成了人们初步认识空间的最直接方式。或封闭,或开敞,或严肃,或活泼……采取哪种方式,既取决于空间的功能需求,也受限于场地条件。建筑首、二层功能为职工食堂,建筑西、东向分别面向城市道路和内部道路。建筑西侧贴退线而建,紧邻南礼士路人行道,建筑外墙同时也是院区围墙。
作为城市道路,其开放程度和公共性不言而喻,但作为内部职工食堂,其开放程度和公共性却低得多。二者开放程度的巨大差距客观上需要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处理:要么过渡,要么分隔。受场地宽度限制并考虑设计阶段深度,暂把西侧界面设为封闭的墙。通过封闭的墙,区分内外和公私,屏蔽掉马路上纷繁的人群和嘈杂的公共活动,还建筑内部相对安静和私密的就餐环境。建筑东侧直接面向院区内部道路,相对西侧,该道路开放程度和等级较低。
立面处理上采取了区别对待,适度开放的原则。在建筑出入口、交通核等公共性较强的部位,设置通透的玻璃幕墙,强调入口,引导人流,在就餐区正常开窗。建筑南北两侧现状建筑功能特殊,首、二层立面均以实墙为主。建筑三层远离地面,且后退形成阳台,其周圈立面采用了通透的玻璃幕墙。
(三)功能需求与空间植入
建筑设计的核心和本质是营造和组织空间。当这些空间被赋予功能后,便具有了独一无二的属性和意义。空间功能的发挥,既依赖于空间的组织方式,也取决于空间自身的围合和建构状态。本项目首、二层功能为职工食堂,按常规适宜采用开敞通透的界面围合形式,而由上述分析可知,由于公共性和开放等级的差距,建筑西侧界面不得不采取相对封闭的形式,形式与功能(本质为功能与场地)之间的矛盾有待进一步弱化和完善。
正常开窗并装设半透明玻璃可能是解决视线干扰最简单易行的方式,但那样的处理对就餐者和行人来说都会略显粗暴和生硬,既不利于就餐环境的改善,也不利于营造良好的城市沿街形象。对此,设计中采取了更加委婉的方式:不是直接处理围合空间的界面,而是通过增加空间的层次和过渡来实现——在就餐区与西侧外墙之间植入一个小的庭院,如图 4 所示。
图4 空间植入
小院以花格墙与城市分隔,內植翠竹,主体功能空间由此后退,其外墙就面向了相对安静的庭院,而非嘈杂的马路。与此同时,影影绰绰的翠竹既在视线上避免了内外直视,也丰富了城市景观,就餐区西侧外墙得以以通透的形式出现,场地与功能之间的矛盾就此得以化解,建筑以一种更加清晰、有趣的形式呈现。
(四)风格与材质
在建筑风格上,影响主要来自基地东侧的老病房楼。老病房楼立面风格采用现代主义手法,灰色墙面,自由开窗,除了白色的镂空栏板,再无其他装饰。建筑平屋顶上略作起翘,在形式上使人产生中国式屋顶的联想,可看作是对民族风格的一种回应,为该建筑一大特色。在处理与老病房楼的关系上,设计中试图从建筑体量,虚实关系和造型元素上来寻求与老建筑的对话与协调。建筑最终体量呈57×16.6×15.4 米的长方体,与老病房楼体量相当,体块南侧做了挖空,三层后退形成阳台。
在体量和虚实关系上与老病房楼遥相呼应。在造型元素上,老病房楼屋顶略作起翘的处理手法,被提炼并运用到了新建食堂的设计中。建筑三层平面整体缩进,上覆倒锥台式屋顶,屋顶外包浅灰色铝塑板,上置灰钢压顶,深远的出挑不仅在形式上与老建筑取得统一,灰钢压顶和铝塑板的运用也在局部色调上与老病房楼保持了协调。
在材料选用上,新建食堂没有采用与老病房楼完全一致的灰色面砖,而是选用了更能体现时代特点和建筑性格的石材、玻璃和钢。这种处理一方面源于院方有突破现状的渴望,另一方面,尊重历史不等于照搬历史,建筑有属于他自己的时代,在尊重场地和历史的同时,建筑更应忠实记录和反映他所处的时代。考虑院区主要使用人群为儿童,建筑主体墙面选用了明快的米黄色石材,窗户挑檐做了跳色处理,图 5。
图5 建成效果
建筑不是建筑师创造出来的,而是由设计条件逼出来的。设计就是要在限制中行走,通过不断的理性推演和逻辑思辨,破解一个个限制,解决一个个矛盾,最终生成一个各方面相对妥善的结果。建筑设计是一个发现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权衡和取舍的过程。
设计并不是要去创造世间原本不存在的事物,而是要在条件和需求之间建立一种平衡,为两者或多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寻找到更加合理的解决方案。没有限制和约束的场地是不存在的,没有需求和
目标的建筑也是不存在的。设计师需要发现、适应、利用和解决场地提出来的各种条件和限制,创造性地解决建筑功能提出来的各种需求。在限制中创作,以最原始的场地条件和功能需求为出发点,并以此贯穿设计全过程。这样,设计才会有根基,设计理念才可能贯彻下去,设计结果才可能是合理和经得起推敲的。
本文资料来源于建筑与文化,有改动,筑医台资讯编辑出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杨秀锋,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