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件事:郑大一附院开设产科高端病房,最贵的病房三千六百元每天。第二件事:北京放开了公立医疗机构特需医疗服务价格,由医院自主定价。
对此,有人说,这是公立医院披着公益性外衣在搞创收,攻占高端医疗市场分明是逼死民营医院的节奏。有人说,在民营医院还没有能力担负起高端医疗的情况下,公立医院完全可以弥补这块市场欠缺,满足多层次需求。这两起事件到底传递出什么信号呢?
首先:此轮医改伤了大医院的根基
对于任何一家医院来讲,病源就是根基,是赖以生存的基础。众所周知,目前的医疗体系,处于金字塔顶端的大医院提供的是一站式服务,即甭管病人是感冒发烧、开脑开胸、大病小病,只要到了大医院,从打针、输液、吃药、手术甚至是康复,大医院全管了。这就形成了大医院人满为患与小医院门可罗雀的鲜明对比,促成了大医院的医护人员忙累无度与小医院的医护人员入不敷出的强烈反差,国家投入连年增长,看病难看病贵却愈演愈烈!
于是,此轮医改出台了大医院取消门诊输液。
于是,此轮医改出台了大医院逐步取消门诊。
于是,此轮医改出台了要构建分级诊疗体系。
于是,此轮医改出台了要推进家庭医生签约。
于是,此轮医改出台了要改革医保支付方式。
以上出台的每一项医改政策,对大医院的打击都是致命的。此轮医改的核心是对旧的医疗体系的改革,下面这一张不同级别医院的担负的服务量对比图,反映了医改之后将要达成的目标,就很能说明这一点。
从这张对比图可以看出,未来三级医院的病人将大量向金字塔底部分流。向下流的是原本就不该三级医院管的常见病、慢性病;向上转的是极少数的急难杂症。如此大的分流,足以使大医院陷入恐慌,伤了根基。
其次:大医院快要活不下去了
在此轮医改政策中,对大医院影响最大的主要有三项政策:
第一:加大对县级医院财政投入。今年医改,国家提出了要使病人在县域内的就诊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为实现这一目标,最近在国家发布的一个文件中明确提出:国家财政投入将全力加大支持县域公立医院建设和扩建投入。预查阅文件原文的朋友,可关注三甲传真后回复:文件。随着县域公立医院的不断扩建和诊疗水平的不断提升,如果真的有百分之九十的病人在县内就诊后,对大医院的打击将是空前的。
第二:公立医院控费越来越严格。国家卫计委今年对所有公立医院提出的控费要求是:医疗费用增长不超过百分之十。这是继取消公立医院药品加成后又一记重拳,对大医院而言,创收空间越来越小。
第三:医保支付改革差别化对待。此轮医改明确提出:充分利用医保杠杆合理分流病人。如今全国各省市的医保支付改革如火如荼,未来可以预见:同样是挂号,在不同级别的医院医保报销的比例将不尽相同,越是在高级别的医院挂号,病人的自付比例就越高;同样是病人开药,在不同级别医院医保报销的比例也不尽相同,越是在高级别的医院开药,病人的自付比例就越高。这将直接斩断大医院与常见病、慢性病人的联系,这将对大医院的收入造成重创。
另外:卖掉大医院或将成为趋势
回到我在文章开头提到的两件事,大型公立医院攻占高端医疗市场,其实就是一场自救,是在严峻的医改形势下的一场自救,是在病人被大量划走后生存成了问题后的一场自救。而且不仅是自救,还是主要的重要的有效的自救途径!
与自救相伴相生的还有竞争和争夺,是大型公立医院之间学科的竞争和对人才的争夺。不信大家可以看一看,今年以来一些击破人们眼球的公立医院招聘就是竞争和争夺下的乱象。比如:年初郑大一附院的高薪招聘新闻,最近深圳卫计委的高薪招聘、送房招聘等等。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乱象?因为随着医改的持续深入推进,大医院大量的常见病慢性病人被分流走后,人才、技术和学科将是衡量医院能否吸引来疑难危重病人的一个重要筹码。
卖掉大医院在未来或将成为主趋势。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名不正言不顺。作为政府出资承办的公立医院,目的是让所有人都能够享有公平的医疗服务,但披着公益性的外衣去攻占高端医疗市场实属不妥。假如公共资源为少数人服务,就与公立医院原来的宗旨不符,就是伤害了、并侵犯了大多数人的权益。第二,发展规模受限,难成大器。正是受限于公立属性,注定了公立医院发展高端医疗无法做大做强。因为国家对公立医院特需医疗服务是进行严格控制的,规定公立医院提供特需服务的比例不超过全部医疗服务的百分之十。第三,大医院劳动过剩。随着医改的持续推进,大量病人从大医院分流走后,大医院数量将严重过剩。过剩就意味着淘汰,优质医护资源将不得不面临着流失和疏解。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卖掉部分大型公立医院,把大医院完全推向市场,或许将成为一种主流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