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内科大楼总建筑面积约 3.47 万 m2, 地下 3 层, 地面 15 层。之前竣工的新外科综合大楼原是作为一个单项工程进行设计建设的, 但到内科大楼工程启动时,整个医院医疗区的更新规划成为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重庆市涪陵中心医院内科大楼

业主:重庆市涪陵中心医院

建设地点:重庆市涪陵区高笋塘路2号

设计单位:重庆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用地面积:10.83 h㎡

建筑面积:3.43万㎡

床位数:561床

主要建材:玻璃幕墙采用隐框铝合金龙骨,浅灰绿镀膜镜面玻璃;裙楼采用浅灰色毛面花岗石板;其余墙面则采用铝塑复合挂板

结构形式: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

建筑层数:地下3层,地上15层

设计总负责:龙灏

建筑专业:龙灏,左力,罗丽娟

结构专业:苟基佐

设备专业:颜强,黄世清,谭文波

设计时间:2009年

建成时间:2012年

图纸版权:重庆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摄 影:龙灏,杨倩,何真玲

总平面

设计原则

针对医院医疗区极为紧张的用地和用地范围内巨大的高差, 改造更新规划提出了以下设计原则作为指导。

1、尊重环境, 因地制宜

利用场地高差, 建筑分层布局, 合理适应地形, 与环境相协调。内科楼设计与原有外科大楼相协调, 整体布局, 保证狭窄地块中的广场绿化空间, 创造良好舒适的医疗环境。

2、分层入口,立体交通

结合场地高差,分层设置出入口,高效组织人流,形成立体交通体系。

3、完整规划,分期实施

对原有的可利用资源进行优化与整合, 使改扩建建设不影响日常医疗服务,做到建设期间不停床、 不停诊。在设计内科大楼的同时考虑门急诊楼的设计与建设, 完善医院住院、 门诊、 医技三部分的关系, 使之更好地为民众服务。

内科大楼

规划设计

1、空间结构规划

新建内科大楼、规划的门急诊大楼的建筑顺应场地布局,与刚竣工的外科大楼建筑相互连接、协调呼应,构成医院整体建筑形象。建筑围合庭院空间与城市广场相呼应, 同时确保城市视觉空间的通畅。

2、场地剖面设计

面对典型的山地用地条件,规划中将建设场地划分成两个标高,分层布局建筑。门急诊部分结合道路入口广场设置在较低标高处,内科大楼一层设在门急诊二层标高处,保证了医院建筑连接的整体性布局,使内部空间联系紧密, 流线简洁明了。内科大楼与周边大楼结合分层设置住院出入口、体检出入口、污物出口, 有效组织各种流线。

3、功能结构布局

靠近城市主干道布置门急诊楼, 内科大楼位于其后,与外科大楼呼应布局,形成医院的形象立面, 在内科、外科大楼之间设计中心广场,为住院病患提供良好的绿化环境。

4、交通流线组织

地块面积紧张、地形高差较复杂,为有机地组织病房大楼的交通体系,本着人车分流、洁污分流、患者与医护人员分流的设计理念,环绕院区地块设置了医疗区车行主干道,围绕医疗人行流线从城市主干道经过前区广场直接进入门诊大厅, 并可通过贯穿门急诊楼的公共通道到达外科、内科住院大楼。出入院病员流线设置在两栋住院大楼中间连廊部分,进入门厅办理相关手续后迅速分流到各个住院病区。主要医护人流来自外科楼和内科楼东侧的医务后勤出入口,有自己独立的交通系统,与患者流线分离,在总体上保证了两者流线尽量少的相互交叉。各医疗功能大楼内均各自设置专门的污物电梯直通地下污物处理中心,污物流线相对独立。

一层平面

二层平面

内科大楼平面设计

病员及其家属的主要出入口坐南朝北,位于一层北侧,面向新外科大楼和拟建门急诊楼围合而成的住院广场,利用地面铺装将人流自然引向主出入口。报告厅、医护人员与物品的出入口设在一层的西北侧,楼内相应位置有楼梯、电梯配套,方便而适用。急救患者出入口设于半地下的负二层车库平街出入口,急救车可从城市规划道路直接停靠此处。

污物出入口亦设在负二层停车库的东侧,与污物电梯相接,且设置了污物处理间, 方便污物清运车辆的停靠、搬运。利用地形高差在建筑裙房二层的西南侧和南侧直接与医院道路相接的区域分别设置了内科大楼的出入口和体检出入口,合理地避免了住院患者与体检人员的交叉感染。整个流线设计思路清晰,简洁而流畅。

一层次入口门厅

车流设计则利用地形和周围道路的优势使各种车辆能顺利到达建筑的相应出入口停靠,完成使命后可通过院区道路到达建筑西南侧的地下车库出入口进入位于地下二层的停车库停放或在地面临时停车场停放。从地下车库和地面临时停车场开出的车辆也可方便顺畅地到达建筑的各出入口,接人或装货后离去。

一层候诊大厅

内科大楼采用了较为规整的方形平面,南侧适应原有地形空间特征作弧形处理,柱网尺寸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有利于病房及其他功能房的平面布置。地下各层和地面一至三层除自身功能设计的完善以外,还考虑了与后续门急诊楼的平面在西北部连通使用的问题。具体各层功能安排如下:

地下三层为设备用房层,设置了高低压配电房、冷冻机房、医用“五气”机房、水泵房、生活水池、库房等,层高5.1m。

地下二层布置了柴油发电机房、储油间、停车库等,该层共提供 34 个停车位,层高3.3 m。

地下一层主要布置有营养食堂、计算机房、停车库和垃圾打包间,层高4.8 m。

地面一层是病员及其家属和医护人员的主要接地出入层,朝向内院设置了入口大厅、报告厅、会议室、医生行政办公用房等。由于地形高差的原因, 该层南侧标高位于南侧道路以下,利用良好的自然条件设置了需要做安全防护的放射科大型医疗设备用房,包括 X 射线、透视机房、肠胃透视、CR、DR等,既方便大型设备的运输安装, 又能利用地形减少设置安全防护措施的费用。本层层高4.8 m。

二层标高与院区道路高差较小,可通过台阶进行连接,因此在建筑东南角临近道路的区域设置了单独的入口,同时在建筑西南角设置了内科住院楼次出入口, 方便医护人员使用。本层主要设置了消防控制中心、DSA、CT、MRI及其辅助用房, 层高4.8m。

三层为医院的体检中心, 体检人员可利用二层东南角出入口旁的疏散楼梯直接到达。内部功能包括各项常规检验、心电图、肌电图、内科、外科、五官科等。为了方便空腹体检者检后进餐,在平面北部设置了营养快餐厅和咖啡休闲厅,本层层高5.4 m。

三层平面

四层到十五层为病房层,设计层高为3.9m,除因建筑造型要求或科室功能要求平面局部有所变化外,各层基本一致。每层设一个护理单元,平面采用双廊模式, 核心筒靠近北侧。北侧廊主要为医生使用,设有科主任办公室、护士长办公室、医生办公室、会议兼示教室、医生值班室、卫生间及更衣室等;南侧廊主要为患者使用,主要设置了普通病房。双廊中间区域即为护士站、抢救治疗室、洁污处理室、配餐间等。标准层共设有三人间 10 间、双人间 9 间、单人套间 2 间, 床位 50 床 (不计抢救床)。双人间和三人间的卫生间配洗脸盆、坐厕和淋浴, 单人间的卫生间配标准三件套洁具。

标准层平面(四~十五层)

剖面图

屋顶层除电梯机房、设备用房外, 根据建筑造型需要还设置了有镂空顶板的开敞屋顶花房。

内科大楼竖向交通

内科大楼内共设有各类电梯 8 台。大楼的主要交通枢纽位于平面中心略偏东北部位的筒体内, 除设置各种设备管道井外主要设置了3台高速医用病床电梯和 3 台客梯,主要供医护人员、病员及其家属使用,从地下负二层到地面十五层均有电梯停靠,其中一台高速医用病床电梯和一台客梯可到达地下三层。除此以外,在大楼的东南和西北两个角还分别设置了一个交通筒体, 筒体内分别有一部防烟疏散楼梯和一台电梯, 从地下三层到十五层每层停靠。其中东南角筒体内的楼梯可天然采光、排烟,设一台高速医用病床电梯作为货物运输、污物电梯并兼作消防电梯;西侧筒体内则设有一台消防电梯兼作医务人员专用梯。为了保证位于建筑裙房和地下室人员的安全疏散, 在大楼的东北侧设置了一部地面以上可直接采光通风的防烟楼梯间,从地下三层贯穿地面三层;在大楼的西北侧设置了一个可天然采光通风的防烟楼梯间,在地面一层直通室外,以解决裙房部分人员的疏散。整个大楼内部平面交通顺畅,流线清晰,且完全能满足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45-95 (2005版))的消防疏散要求。

放射治疗候诊区

放射科走廊


体检中心候诊廊

出入院办理等候区

护士站

内科大楼立面造型

内科大楼建筑的立面与造型设计与新外科大楼统一协调又有所对比,对具独特景观重要性的南立面进行了重点处理,北立面则与新外科大楼相协调, 局部采用了锯齿状凸窗。裙楼运用厚重的石材表现其基座的稳定感。主楼由前到后逐渐形成层次变化,西南侧的全玻璃幕墙以横向线条为主呈连续弧状,东北角的玻璃幕墙则强调竖向线条,虚实相间、层层变化的立面效果构筑了一幅现代建筑风景。现代、明确、理性的设计手法使内科大楼从中心区周围众多的高楼中脱颖而出, 独树一帜。

来源:本文资料来源于城市建筑,筑医台资讯编辑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