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医疗模式从“生物”到“生物—心理—社会”的转变,人们对医院建筑的功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更加关注医院建筑的舒适便捷、高效环保和安全可靠。因此,建设一座大型、高效、环保且能适应未来发展的现代化医疗城,是时代所需,民心所向。所谓医疗城就是一座结合城市规划发展,以医疗康复养生为中心,集科研、教育及后勤保障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医疗综合建筑群。在大型医疗城的规划设计过程中,我们尝试着 “以疾病为主线、以病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理念。本文总结了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疗城的规划设计过程中的一些思考,供广大医院建设者的借鉴。

一、医疗城的设计理念

由于医疗建筑是一类功能最为复杂的公共建筑,在规划设计过程中我们应充分了解医院的功能需求、医疗流程、人物信息流、交通运输流及内部设施等重要元素,结合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突出“以疾病为主线、以病人为中心、以人为本”设计理念,体现出一个高效、环保且能适应未来发展的建筑群,一个与城市发展相融合的现代化医疗城。

医疗城总体规划以为病人提供最佳诊疗环境为前提,本着布局合理,经济实用,结构分明,重点突出的原则。总体布局功能分区合理,洁污流线清楚,科学地组织人流和物流,以减少交叉感染。

医疗城在建筑、结构、经济模式等方面都能充分满足该医院作为三级甲等医院的要求,医患严格分道,清污严格分流。主导性建筑物的设计能使病人在医院内更有方向感,建筑的直线和分中心的划分,使得建筑结构一目了然,并为未来的扩建预留了空间。医院建筑以多层为主,并与环境相结合,重视室内与室外的环境设计,力争创造花园式的医院环境。根据院方提出的以各科功能专业化为中心,将几个相关的专科中心归并为若干分院,若干分院再组成总医院,形成所谓的“院中院”格局。

二、医疗城的总体规划设计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疗城是一个由六个建筑单体组成的医疗建筑群。选址在温州市南白象镇桥头河村,地形平整,交通便利,四周河流环绕,环境优越,空气清新,有利于病人的医疗、康复和疗养。基地东侧规划建有高教园区北入口道路,路宽约40m;南侧地块布置医院的主要功能区——医疗区;西南侧是沈海高速公路(G15)温州南出口,距离约800m;西侧距南塘大道约500m;北侧地块布置科研教学后勤区。基地一期用地面积33.37hm2,医院总建筑面积349700m2,包括门急诊专科中心、医技、病房楼、医疗保健中心、传染病中心、医护值班公寓、教学科研综合楼、能源中心以及地下人防等(包括一个五级地下战时医院)(图1)。

图1 医疗城交通图

医疗城主入口集散广场在正南面,医院的东侧设置了四幢门急诊专科中心大楼;西侧在接近水系,环境优美处设置四幢住院大楼;东侧的门诊专科中心大楼与西侧的住院病房大楼通过中间的医技中心大楼,组成了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有机联合体。为了创造良好的环境及自然采光,自然通风的条件,在建筑群中合理地布置了内院和天井,大部分诊室朝南。西侧住院中心的底层架空,为住院的病人提供了通敞、明亮的自然环境。架空的空间使得病人在阴雨或日晒的情况下也能享受良好的就医环境,同时还为消防解决了合理通道。

除此之外,所有病房均为南向,为自然通风、采光提供了条件。急救中心位于医技楼最北面,独立设置的急诊急救入口广场也设在正北面,并在其入口东北角留有直升机停机坪,为多山多川的温州地区突然的急救创造快速高效的条件。医疗保健中心也相对独立地设置在医院基地的西南角上,双面环河,四周绿地环绕。环境优美安静,交通便捷,为外宾、干部创造了良好的就医康复环境。传染病中心与医院主楼分开单独设立,位于南部地块的西北部,可由基地北侧的规划道路直接进入,使得传染病中心与其他大楼没有交叉感染。

三、医疗城的具体规划设计

1、医疗城的出入口设计

根据医疗城的地块规划设计条件和要求,医疗城地块以20m区间规划路为界分为南、北地块,医院主入口设于东侧高教园区北入口道路上。根据使用需要,进入医院主入口道路上分设门诊出入口、医疗保健中心出入口,以减少相互之间的干扰;北侧规划道路靠南面基地设有急诊急救、污洁物出入口及传染病中心出入口;靠北面基地从西向东分别设有能源中心和教学科研综合楼出入口;南面地块靠东侧设有医疗区停车场紧急疏散出口。医疗城停车场分别设在综合楼地下室东西两侧停车库、园区北路西侧,共计机动车2105辆;自行车、摩托车4680辆,以满足广大就医患者和医护工作人员上班的停车需求(图2)。

图2 医疗城平面图

2、医疗城的道路交通设计

道路设计遵循既满足使用功能要求,又要满足景观要求的原则。院区道路采用城市型双坡立道牙道路,水泥沥青路面。医疗区内主楼、医疗保健中心、传染病中心之间设有环型道路与纵横主干道,便于车辆通行,还可兼做消防通道。北侧地块的能源中心、医护值班楼、教学科研综合楼之间也设有道路相互环通,南北地块除地上出入口联系外,并设有地下通廊联系。院区主要环形道路为7m或12m宽,次要道路为4m宽(图3)。

图3 交通分析图

3、医疗城的景观设计

医疗城的景观绿化对病人心理有较大的影响。医疗城的主体建筑建在南侧基地的中心,主体内有多个约400㎡的绿色透光庭院,种值了天然绿色植物,形成了医院主体建筑内部的生态带和小气候,有利于自然采光、通风的效果。地块从东至西的绿化有明确的分区。

首先东部将建成一个停车场,树木和草坪条纹相间其中。医院区的各单体建筑均被绿化环绕,庭院中的绿化可以设置为几何图形,住院部中绿化作为花园点缀其间,并配园间小径。

医院内的大型内院可以设计成为不同的主题花园,就连地下停车库内部都设有茂盛的绿化带。医疗保健中心设在自然绿化带的西南部,稍稍偏离主医疗区,给病人提供疗养和康复的良好自然环境。传染病中心座落在北侧,周围浓密的树林将整个建筑包围其中,起到了很好的绿化隔离作用,又满足了卫生防疫的要求。

医疗区的南部有林荫道平行通至河流和入口门厅的前广场。作为主车道,前广场被两个矩形树林围绕,使整个医院的医疗区仿佛置身于茂密的丛林中。而北侧地块的能源中心,医护值班楼、教学科研综合楼均靠河而建,各建筑物周围均布满绿化,从而使医院与周围的河流、绿化融为一体,成为名副其实的花园式医院(图4)。

图4 屋顶花园鸟瞰效果图

4、医疗城的立面设计

医疗建筑的立面设计,是医疗城设计规划的关键,既要求满足功能要求外,还需与医院所处的湿地保护区的自然环境相协调一致,不破坏自然,而是为环境增光加彩。医院主楼的立面造型和色彩的不同表现了楼体和各功能区的划分关系。门诊专科中心和住院中心大楼组成了南北均为玻璃饰面的、轻盈通透的整体,减少体量感,与医院的景观绿化及四周中的河流融为一体。

各栋楼的颜色也可以有深浅变化,给人亲切、明快的印象。病人环顾医院,这些跃动变化的颜色能对病人的心理产生正面影响,减轻对医院的恐惧,有利于疾病治疗。医技中心部分的建筑外立面铺大块、密实自然的花岗石和玻璃相嵌的实体,南北穿过四幢玻璃建筑。其他建筑跟随主体建筑,采用相同的形式,遥相呼应。整个医院总体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形成一座差落多变,纵横交叉有序,虚实对比、设计有度的有显著标志性的现代化医院(图5)。

图5 医疗城实景图

5、医疗城的无障碍设计

医疗城内道路设盲道,停车场设无障碍停车位,医疗建筑入口处设缓坡或无障碍坡道。各大楼内有病人到达的走廊两侧均设扶手,公共部分设无障碍厕所或无障碍厕位;病房部分每个护理单元均设有无障碍病房;垂直交通旁设一座无障碍楼梯。

6、医疗城内的人、物流设计

医疗城内病人、医护人员、探视陪护人员、行政后勤工作人员等组成了医院内复杂多样的人流,而后勤物资、生活用品、药品、清净物品、污物、废弃物等则构成了医院的物流,如何组织好人流、物流这两大流线的走向,是提高医院工作效率、缩短病人就医时间以及提高医疗环境舒适性的核心。物流均转入医疗建筑区域的地下部分,几乎所有的医疗后勤服务,清、污物品的运送处理都在地下解决,在地面上看不到污物的运输,极大地净化了医院的环境。从而实现了物流与人流在空间上的分离,从根本上解决了二者互相交叉干扰的问题。

门急诊医技病房的地下层连成一体,地下物流通过6m宽的地下通道与各医疗服务部门相连,使后勤供应部门能便捷有效地为医疗部门提供服务。医院的废弃物(包括污被服、手术室术后物品、门诊与病房的污物)均通过平面中部设置的污物通道统一处理;而连接门急诊医技楼和病房楼主通道,在四南侧中部设置的清洁物品及人员走廊则解决了中心供应清物运输、营养厨房送餐以及医护人员至职工餐厅就餐的问题,当然中心供应至手术室的洁物由手术部专用洁梯直接运送。

根据地块条件要求,医院机动车和人流交通出入口应设于东侧道路上,因此医院主入口设于东侧高教园区北入口道路上。根据使用需要,进入医院主入口道路上分设门诊和医疗保健中心出入口,以减少相互之间的干扰;北侧规划道路靠南面基地设有急诊急救、污物、洁物出入口以及传染病中心出入口;靠北面基地从西向东分别设有能源中心教学科研综合楼出入口;南面基地靠东侧高教园区北入口通路设有医疗区停车场紧急疏散出口。

四、医疗城的医疗流程设计

医疗城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建筑群,在建筑平面设计过程中,我们应尽可能考虑各学科中心的内在关系,为组成“院中

院”提供条件,为各科病人的会诊创造条件。所以医疗城的建筑应尽可能优化流程,达到高效低耗的要求。以下以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医疗城为例(图6)。

图6 流程分析图

1、全科门诊中心

全科门诊中心设在医技部分一层,位于一层入口大厅的北面,它起了一个过滤病人的作用,使各专科门诊有效高质地为病人服务;门诊中心是一个独立的管理技术体和建筑体,其内有全部基础医疗所需的设施,如果有特殊的具体医疗需要,病人将通过医院流程(接收、基础诊断、确诊)被送到各个专科中心继续治疗。

2、急救中心

急救中心设于医技区及专科中心一层的最北面,它不仅有自己的观察室和EICU,更配有急诊X光、CT和急救大小手术间,以减少重症病人等候、转送的时间。即使在事故紧急时刻,该急救中心也能以本身的医疗设施,保证医院正常的医疗服务不受影响。

中心的内部结构高效有序,在紧急时刻也能满足医疗救治要求。急救指挥中心设于急救观察室的东侧,负责急救中心指挥工作,为重危和急诊病人提供了足够数量的复苏室和抢救室,为挽救生命抢时间;急诊观察室设在最北侧专科中心一层,设有急诊观察、创伤观察、EICU;检查区周围环绕布置了各急诊诊断科室,如CT、X光、B超等;内设有急诊药房,负责急诊中心的发药工作;在急救中心和急诊中心之间设有急诊检验室,为急诊和急救提供第一时间的检验工作,以争取抢救时间。急症病人首先进入急症检查区,按各个病人病症的严重程度把他们分配到下一个部门,遇到紧急事故时,区内的候诊区也可用于救治。

3、专科中心

专科中心设在医院东侧,便于物流运送和医院管理。各中心按医疗流程和医疗要求分散或集中布置,每个专科中心都有单独的楼面,其位置按病人流量的大小及是否属于院内的重点科室来排列。中心是过道式的,它的主要连接过道确定了院内的气氛和风格,即整齐有节奏感,能使病人产生信任感。为方便病人,达到以病人为中心的目的,各科中心均设有挂号与缴费处。

4、EKG检查和影像中心

中心设在医技部分的二层,且相互贴邻布置。各中心均给病人留出了足够的集中候诊空间,且能看到内院的绿化景观,缓解病人的紧张情绪。

5、检验中心、病理中心、血库

检验中心和病理中心设在医技部分二层的最北侧,检验中心设有生化检验、免疫检验、传染病检测、血液检验、细菌病毒检验、分子诊断综合实验室;病理中心位于三层手术室的下面,与手术室联系方便,为手术病人的病理分析争分夺秒。病理中心的解剖、标本、库房设在地下室与太平间靠近。血库位于医技部分三层,与手术室靠近,方便手术病人的术中用血。

6、中心药房

中心药房设在医技部分一层,位于各科的中心位置,使各科患者取药路程较短,正对中心药房下面的地下室设有医院

的中心药库及药物配置中心。急救中心内设有独立的急诊药房。

7、输液中心

输液中心设在医技部分一层,位于急诊部分与门诊医技中间,且分门诊输液和急诊输液,可以方便地为门诊和急诊病人服务,到了晚上与门诊之间的联系可以完全隔断,方便医院的管理。

8、中心供应

全院医疗用品的中心供应设在医技部分地下室,位于全院的中心位置,可以缩短物品供应的距离。手术室与供应中心通过洁净电梯连接,中心供应利用垂直梯通过洁净通道供应到洁净手术部。

9、手术中心、ICU、CCU

手术中心设在医技部分三层,手术中心的手术室被分为三个分区,采用中央供应型。手术室的洁净物品由地下室供应中心,经专用电梯送至三楼,并经专用洁净通道送进各手术室,手术室洁净物品的专用通道保证了手术区的医药卫生安全。病人和医生由另一侧进入手术室,保证了洁净物品和医生病人通道互不交叉,手术后的污物在手术室内打包后,经专用电梯送至消毒供应中心处理。手术中心入口设有集中换床区,护士集中引导;手术部苏醒室位于手术部的中间,使三个区的术后病人能较快地到达苏醒室,有效减少了麻醉人员的投入,并通过更多手术台的放置提供了高度的灵活性与安全性。手术区的医生在四楼更衣、淋浴后到达三楼洁净区(图7)。

图7 手术间实景图

ICU和CCU设在手术中心的南侧,集中设置ICU和CCU中心,方便术后病人的监护。ICU和CCU中心共设有四个护理站,各护理站相对独立,有利于监护资源的集中共享。

10、住院部

住院部护理单元采用灵活的,标准化设计,根据医院各科使用要求分配可另行调整补充。所有病房全部朝南,给跨科安排、混和配置和更有效地使用提供了空间,使医院可以根据需要安排护理单元。普通护士站的工作流程高度标准化,简单的诊疗将专门为此设立的医生办公室及治疗处置室进行。每个护理单元均设有无障碍病房,以满足无障碍设计要求,每间病房均设有三件套独立卫生间。

由于医院建筑是功能最为复杂的公共建筑,特别是大型医疗城就更加复杂。所以在医疗城的总体规划设计之前,我们必须全面分析医疗城的战略定位、功能需求及选址条件等重要因素,坚持“以疾病为主线、以病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把握以满足医疗功能需求和医疗运行流程为宗旨,最终达到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就医需求的目的。

资料来源:

图1、图5、图7:为原创图片;

图2:源自上海卫生设计研究院;

图3~4、图6:源自深圳园林设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