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以病区管理为中心的医院信息系统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急诊科是临床科室中信息交换最为频繁,信息流最为复杂的科室。理想的急诊科医疗数据流不但需要各种检查检验数据、院前急救数据、历史就诊数据,并且急诊产生的数据也需要在专科收治后打包传输。但是,医院急诊科以“病人救治为中心”的信息采集、加工、存储与服务的信息系统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

医院通过建设以病人为中心急诊信息系统,优化急救业务流程、提高质控水平、降低医疗差错率、提升急救医学科研能力。新医改形势下医院急诊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有: 

①医院急诊信息化建设可提升信息化总体规划能力;

②医院急诊信息化建设可提升急诊医护工作效率;

③医院急诊信息化建设可提升急救医学质量控制;

④医院急诊信息化建设可提升急诊科科研管理能力。

急诊信息系统的实施使医疗数据流贯穿院前急救、急诊抢救和专科治疗等过程,使医疗数据更加完整,医疗流程更加流畅,使急诊工作模式进入一个新阶段。图1表示了新的急诊数字化工作模式。

一、急诊信息系统的软件构成

理想的急诊信息系统应满足全急诊流程跟踪、精细化质量控制,以及全急诊业务覆盖。

设计目标是:实现院前急救信息化、院内急诊流程信息化、医护一体化工作站、医疗质量的监控与分析、构建ICU( 重症监护室)和手术麻醉信息管理系统、深入挖掘医疗数据资源的价值。经过前期调研、需求分析,规划设计由急诊医护一体化工作站和急诊ICU系统构成的急诊信息化系统。

1、ECIS系统ECIS

即急诊医护一体化工作站系统。以往急诊科使用普通门诊医生工作站,没有病情分级、诊疗分区、医护交接班、患者体征实时监控等功能,这不符合急诊的正常工作流程。没有患者分级,把医疗资源用在并不是急危重症患者身上,造成医疗资源分配的不合理及浪费。没有信息化的医护交接班,医护人员只能通过手工书写纸质文件进行交接班,不利于诊疗数据的准确交换和再利用。没有病情实时监控提醒,医护人员只能凭借经验或频繁地查看相关监护仪获知患者病情。

设计急诊医护一体化工作站,通过科学完善的分诊系统,按照国家卫计委标准,进行统一的“三区、四级”的划分,优化医疗资源的分配。针对急诊科各种医护角色,提供急诊医护一体化工作站,医护人员的大量工作都可以通过软件完成,减轻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以急症患者为中心全面集成临床信息,急诊全程电子病历=院前+监护仪+呼吸机+超声+床旁X线+检验+检查+医嘱+病程+护理+处置+手术,实现医疗数据的高度信息化,从而保障诊疗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可追溯性。

急诊医嘱执行记录和医嘱闭环控制,忠实记录患者在急诊流水中各个环节停留的时间,满足现代化急诊科的质控要求,也便于急诊科的服务考评、绩效考核和流程优化。

急诊信息系统通过与医院现有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与收费、药房、检查、检验和ICU及住院流程无缝对接,最大程度上为医护工作和患者就医提供方便。图2为急诊预检分诊的流程。

2、急诊ICU信息管理系统

急诊ICU系统规范重症监护室的工作流程、监护过程中的全数字化,包括床边设备数据采集、自动生成监护医疗文书、如患者出入ICU/CCU(重症加强护理病房) 记录、重症体温表、护理记录,医疗效果定量评价等功能。ICU系统可完整共享HIS( 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医院信息系统) 、ECIS、LIS( Laboratory Information Systen,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和PACS( 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s Systems,区域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等手术患者信息,实现监护过程信息化管理,从而提高科室管理工作的水平。该系统的主要子系统有床边设备数据采集

(床边监护仪、中央监护仪、呼吸机、微泵等)。

临床信息集成 ( HIS、PACS、LIS集成)。重症监护信息管理(床位管理、观察项处理、护理文书、重症评估等)。床边综合临床信息终端(显示HIS、LIS、PACS、HIS、微泵等信息)。护士站综合临床信息终端(处理CIS、LIS、PACS、HIS、微泵等信息)。图3为急诊ICU信息管理系统用户界面。

二、实施体会

1、领导重视是实现信息目标的关键

通常医院信息化建设遇到“三座大山”:人的传统观念、固有利益调整及旧的管理体制。在实施过程中,“一把手”对实施医院信息系统的信心和决心,会左右医院信息系统能否真正产生管理实效,尤其是在经历困难和波折时,更显出“一把手” 参与的重要性。

医院信息化与医院其他建设一样需要足够的经济投入。无论是硬件或是软件都需要资金,集中必要的财力,对信息化的经济支持给予相应的倾斜。没有经济作后盾,医院信息化建设就难以顺利地实

现,更谈不上快速发展,甚至会造成网络安全隐患。

2、合作共赢是实现信息目标的前提

信息科、急诊科与开发商,信息科应该起到牵针引线的作用,把前期急诊科各种需求进行分析并予以落实。急诊科提出系统需求,信息科积极提供网络运行环境,各种数据库结构和接口,开发商努力实现客户需求,三者缺一不可。

3、有序运行是实现系统目标的保证

加强急诊医护人员信息化技能培训。急诊信息系统的日常使用、简单故障排除都需要急诊医护人员具备一定的信息化素养。对于医护人员信息化技能培训及提高,要提到医院的日常事务上来。急诊信息系统已全面实现信息化,医护人

员的基本工作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若没有相应的规范制度做保证,很容易出现医疗信息错误,进而导致医疗事故及医疗纠纷的发生,这种例子在国内并不罕见。

信息运行的质量高低很重要的因素在于信息的准确性,必须针对具体的业务工作制定相应的规则权限。否则,输入输出错误的诊疗信息,根本无法实现通过信息化建设提高和规范医院诊疗及管理水平的目的。

三、小结

1、系统对分诊时间及正确率产生积极的影响

急诊信息系统的建立,实现数据的高度共享、提高急救的工作效率、提升科室的管理决策能力。如分诊管理,以往急诊护士主要依靠经验对患者进行分诊,不能严格区分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没有系统的分诊工具,存在一定的医疗风险;现通过高效的预检分诊功能的建立,分诊只需录入急诊患者基本的生命体征,就能通过对应的量化评分判断患者病情,并给出合理的分级分区建议。

系统使用后平均预检分诊挂号时间由之前的225.5秒缩短为90.5秒,平均预检分诊挂号正确率由90%提高至98%。

2、大急诊战略助力急诊数字化进程

根据国家医改形势发展,全科医师、首诊社区、医药分开乃大势所趋,急诊将是大型医院越来越重要的窗口。医院制定大急诊战略,将急诊科升格为急诊医学部,集急救、留观、病房、ICU、手术室于一体,信息化建设上整合急诊医学信息各子系统,建立一个安全、高效、运行良好的医院急诊信息系统,实现急诊医学部的全数字化流程管理。

高质量的急诊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领导的扶持、资金的投入、规范的设计、良好的系统集成、一流的硬件设备,还涉及机关和科室的密切配合等。医院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信息系统的优化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只有立足于医院实际,从医院具体情况出发,不断发展完善,才能确保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