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调研时发现,对浙江乃至全国实施药品零差率供应的基层医疗机构来说,近日六部委关于提升药品流通服务水平和效率的发文如及时雨,为基层医院药房服务这块鸡肋提供了可供选择的走向与发展空间。

 

政策实地调研:基层医院药房何去何从


  药房包袱

  今年是新医改第五年,多地开始探索实施不再靠以药补医,安徽、浙江、天津、黑龙江、山东、河北、深圳等多省(区、市)的试点医院药品零差率销售,绝大多数省份在2014年医改新政中剑指高药费,决心破除以药补医顽疾。

  不过,大的改革政策在实施中遭遇调整期的难题也是事实。在宁波镇海区人民医院(宁波市第七医院)本报记者了解到,浙江的医疗机构全面实施药品零加成销售后的4余年中,至今年上半年医院才略有盈余。去年,该院总收入近2亿元,其中药占比为43%,这还得益于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基层投入,新农合报销比例的不断上升。同时,医院不断提高医疗诊断治疗技术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医疗技术手段,减少住院日,加强对高新医疗技术的学习。为降低药占比,该院坚决限制高价药。

  镇海区人民医院办公室李主任介绍说,目前本省其他基层医院普遍与他们的情况类似,部分基层医院有对药剂科改组或对外承包的想法。如果接下来继续实施绩效工资管理,若运营资金没有盈余,保持医院正常运行还是有一定压力,更需综合配套推进。

  在浙江余姚市人民医院院长袁海鸿看来,此前基层药价管理还显得比较粗糙,基层医院在按照相关制度执行时,很自然地会从自身职能管理出发趋利避害,也就在客观上鼓励了价格导向。而老百姓就医又缺乏代付机制,患者对价格敏感也导致医患关系紧张。

  在日前于上海举办的某行业论坛上,谈及当前产业重点政策时,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特别提到了不久前北京取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房的做法。在他看来,在打破以药补医制度痼疾的设计中,取消社区医疗机构药房从长远看更趋合理。且我国药品零售行业已经发展出超过45万家药店,大规模地重复建设药品销售终端没有太大必要。

 

  未来到哪取药

  对于基层医院药房去哪儿的问题,本报记者调研发现,浙江当地在执行零差率制度的几年后,也开始进行反思与完善。

  在最先实施零差率制度的嘉兴南湖区,今年7月初,该区大刀阔斧掉了所有医疗单位内的药库,只设药房,同时建立区卫生系统中心药库,基层医疗单位直接向中心药库拿药,实行药品零库存。该项工作在浙江全省还属首创。

  一直关注医改动向的北大纵横管理咨询公司研究员王宏志对社区药房在零差率实施后的去向态度更乐观,他表示,零差率销售后,社区药房其实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只要有决心,各方应创造条件让社区医师开出的处方能在零售药店有用药保障。

  袁海鸿也认为,应逐步调整为价格导向分离的体系。一方面,医保要有所突破,同时高端医疗服务也要允许公立医院适当参与。在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制定中,卫生领域应有参与科学定价的权利,最终改革药价管理,真正发挥价格的杠杆作用,引导基层医疗机构提高医疗服务竞争能力。

  在商务部等六部委发布的《关于落实2014年度医改重点任务提升药品流通服务水平和效率工作的通知》中,也明确要采取多种方式推进医药分开;并鼓励零售药店发展和连锁经营;增强基层和边远地区的药品供应保障能力。

  记者留意到,对于基层医疗今后的药品流通模式,日渐兴起的医药电商亦积极参与,不论是北京尝试还是嘉兴举措,其改革方案中都有体现电子处方与集中配送的药品流通模式。

  谈及未来药品供应线上线下结合的处方药销售O2O模式,我国第二家网上零售药品第三方平台试点企业、广州八百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李峰认为,参考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做法,未来购药者将可能实现在就医时把位置定位及处方内容上传,电商平台会自动匹配到距离购药者最近的线下门店,然后通过对执业药师资源的整合,在网上完成处方审核,并通知购药者到最近的门店配药。购药者仅需携带处方或相关电子凭证到达指定门店,便可取药。

  而在同样实施药品零差率的深圳,记者从当地卫生部门消息人士处了解到,在区一级的医疗机构层面,目前正在研究今后药房的走向,与大型医药流通企业合作是当前各方较为认可的方案之一。至少,在新一轮面向移动互联的药房信息化管理升级投入中,医疗机构单枪匹马地去做规划已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欲了解更多资讯,敬请关注2014全国医院建设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