翘首期盼多年的中医药立法终于露出真容,国务院法制办近日发布《中医药法(征求意见稿)(下称《意见稿》)引爆行业讨论。我们也收集了不少企业代表就此作出的解读和给出的建议。用李时珍医药集团总裁林朝辉的话说,通过法律的形式制度化,利于持久地保障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医药发展既要坚持传统,又要与时俱进。我支持国家实行中西医并重的方针,西为中用,但《意见稿》又写明要促进中西医结合,若结合了似乎难以做到并重,这两个条款需要进一步厘清内涵。

  千金药业负责产品开发的一位副总经理则表示,目前企业创新遇到的最大瓶颈,就是中药审评仍采用西药标准和指标进行评价的思路,如果不打破,创新型中药企业很难真正做精品案例。我们建议,在中医理论的基础上系统地建立中医药评价体系。

 

企业纷纷发声 热议《中医药法》征求意见稿


重视基础研究

  《意见稿》从中医分类管理、中医药使用规则、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了规范性的描述,但业界普遍认为,作为行业首个纲领性法规,在中医基础性研究方面应着墨更多一些。现在从事中医辨证理论研究的人越来越少,而且中医理论是讲究派别的,我建议国家加强鼓励辨证理论的基础研究,鼓励百家齐放。前述企业副总直言,要从法规的角度来扶持把脉等传统中医诊断技术的开发。

  贵阳德昌祥药业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罗战彪有此同感。他认为,通过自主研发、收购民间验方等渠道获批安全有效的中成药新药,不能用化药的指标评价中药。

  《意见稿》强调对中药全产业链质量的重视。上游中药材资源、道地属性和产品质量,依托优质中药材资源开展传统和现代中药饮片业务,打通中药全产业链。这太有必要了。尤其是许多野生的道地中药材越来越稀少,加上中药材种植、采收、流通、销售等环节的挑战,如农残、滥挖滥采、不按规范泡制或掺假等都需要依法管理、依法治业的自觉性。林朝辉说,中药的安全首先在于药材质量的稳定,建立道地中药材评价体系,重视中药材种植的研究非常重要。

  在《意见稿》中还有一个亮点被广为点赞:国家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医疗机构。举办仅提供传统中医药服务的传统中医诊所,向所在地县级主管部门备案即可。业界认为,步子还可以迈得更大一些。有企业表示愿意参与投资,给一些大师级的名老中医提供资金支持,让他们充分开展基础理论研究。这里有一个问题:中医医师可否设立传统中医诊所?传统中医诊所是否就是个体中医诊所?”有专家坦言,本法对此应作出解释或界定。

  “国家可进一步降低投资门槛,如现有法律是不允许境外资本开办中药饮片厂的,实际上可适当放开。林朝辉建议,应鼓励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制中药饮片,支持利用传统工艺配制中药制剂。

 

深挖传统潜能

  目前有一个现实:我国有20万传统中医师,他们大多在农村,为当地老百姓的身体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多年来,传统中医师被边缘化,存在失传的危险。《意见稿》第45条规定:鼓励中医医师和中药技术人员在执业、业务活动中带徒授业。并把中医和传统中医分开,保护了家族式民间老中医的技艺传承。

  罗战彪认为,现代西方教育模式不符合中医发展规律。目前,业内对开展中西医结合教育有异议。名老中医的经验传承缺乏长效、稳定的制度保障,一些行之有效的技术方法面临失传,中医药传统知识应系统地通过法律有效地保护,中医药讲究的就是继承。

  《意见稿》提到县级以上政府应当发展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并将其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支持著名中医药的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及民间中医药诊疗方法和技术的整理、研究和利用。但就专业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恐怕很多县级政府难以实现,我建议将其上升到省级甚至是国家层面来推动,鼓励开展具有研究和应用价值的中医药文献、秘方、验方、诊疗方法和技术活动。国内一家知名药企的高管谏言。

  不容忽视的是,近年来国家对中医事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按照规划,到2015年,中医医院总诊疗人次争取超过5.5亿人次,占医院总诊疗人次的比重力争达到18.5%。除政策上的推进,民众对中医认识的不断加深及居民中医治未病保健意识的提高也不容忽视。林朝辉说,《意见稿》的立意仍着重在字上。他认为,在如何提升中医药的质量及影响力,如何更充分地调动和发挥广大中医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方面应更加全面系统。


欲了解更多资讯,敬请关注专家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