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健康水平与城市卫生资源配置息息相关。自昨天起至8月22日,本市卫生局将在30天的时间里面向全社会公示,最新制定的《天津市医疗卫生机构布局规划(2014-2020年)》全内容。

  按照全市城市空间总体布局规划,城市将分为中心城区、滨海新区、环城四区环外地区、外围五区县四大公共卫生区域。2015年全市每千人5张病床,到2020年全市每千人5.5张病床,其中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每千人床位数指标控制在7张。农村地区村卫生室覆盖到每个行政村,城镇地区每3-4个居委会或居民人口1-1.5万人设置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每个街道或人口5万人以上设置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人口大于10万人再增设1个。每个区县或人口达到30-50万人的地区至少设置1个三级综合医院、1个二级及以上中医医院,每个区县都有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和急救机构。


四大公共卫生区域

  该规划将本市整体划分中心城区、滨海新区、环城四区环外地区、外围五区县4大区域,按照全市城市空间总体布局规划,将全市医疗卫生机构空间布局在总体上规划为“双聚、双拓、多中心”格局。即:保持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医疗卫生资源优势,规划成为全市医疗卫生资源集聚区;在静海团泊湖、滨海新区北部旅游区分别建设健康产业园和国际医学城,作为全市医疗卫生资源的拓展区;在外围区县城区和新城分别建立医疗卫生服务区县域中心,辐射带动本区县域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形成外围多中心服务网络。

  医疗资源聚集区规划建设5个市级医学中心,作为全市医疗卫生服务综合实力的代表,对外产生辐射和影响,对内吸纳和聚集优势资源;规划建设9个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均衡分布,作为本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中心,辐射带动本区域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形成区域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规划建设8个市级专科诊疗中心,突出疾病诊疗专业特色,形成学科发展比较优势,保持本市医疗卫生服务专科特色和优势。通过优化调整医疗卫生机构空间布局,健全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体提升医疗卫生设施服务承载能力与水平,使本市形成以市级医学中心为龙头,以市级区域医疗中心、专科诊疗中心和区县综合医院(中医院)为主体,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的医疗卫生服务新体系。


本市5个市级医学中心

  医大总医院、第一中心医院、中医一附院、人民医院、第三中心医院;

  9个市级区域医疗中心

  医大二附院、中医药研究院附院、天津医院、中医二附院、南开医院、第四中心医院、第五中心医院、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空港医院、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

  8个市级专科诊疗中心

  市儿童医院、市肿瘤医院、市胸科医院、市环湖医院、市中心妇产科医院、市眼科医院、市口腔医院、泰达国际心血管医院。

  中心城区

  配置82家综合、中医、专科等大型医院

  中心城区规划配置39家综合医院,总床位28785张:医大总医院、第一中心医院、第三中心医院、人民医院、医大二附院、天津医院(包括原天津医院和原天和医院)、第四中心医院、第三医院、第一医院、第二医院、黄河医院、南开区三潭医院、南开区王顶堤医院、新生医院、河西综合医院、河西柳林医院、北辰医院、红桥医院、公安医院、解放军第464医院、解放军第254医院、解放军第272医院、武警8630部队医院、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北京军区疗养院(271)等。同时,在北部新区、解放南路地区、津南区郭黄庄地区和张贵庄、梅江、柳林和普东街等地区规划新建13个综合医院。

  规划配置11家中医医院,总床位6953张:中医药研究院附院、南开医院、中医一附院、中医二附院、和平中医医院、河东中医医院、河西中医医院、南开中医医院、红桥中医医院、北辰中医医院、东丽中医医院。

  规划配置32家专科医院,总床位12218张: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市肿瘤医院、市儿童医院、市第二儿童医院、市眼科医院、市中心妇产科医院、市口腔医院、市胸科医院、市环湖医院、医大眼科医院、医大口腔医院、医大代谢病医院、第四医院(烧伤)、市职工医院(康复)、民政局残疾儿童康复中心、民政局老年病医院、市干部疗养院、河东区妇产科医院(赤峰医院)、河西区柳林医院(妇产)、河西区妇产科医院、河西区康复医院、河西口腔医院、南开水阁医院(妇产)、和平区妇产科医院、河北区建昌医院(骨科)、河北医院(妇产科医院)、美中宜和妇儿医院、新世纪儿童医院、东方妇儿医院、捷希肿瘤医院、祥云皮肤病医院、华津皮肤病医院等。

  此外,中心城区还将规划配置12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9家公共医疗机构,19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8个卫生监督机构,8个妇幼保健机构。


滨海新区

配置综合医院20家总床位11190张

  滨海新区规划建设2个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分别是第五中心医院和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空港医院;规划建设1个市级专科诊疗中心,即泰达国际心血管医院。在汉沽新城选址建设国际医学城,形成医疗、教学、研究一体化发展格局。滨海新区规划配置20家综合医院,总床位11190张,包括第五中心医院、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空港医院、泰达医院、港口医院、大港医院、海洋石油总医院、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滨海医院(汉沽医院迁建)、大港油田总医院、天津医科大学中新生态城医院、华兴医院、大港社区医院、永久医院、响螺湾医院、中部新城医院、塘沽西部新城医院、葛沽医院。同时,在临港经济区、中心渔港、滨海旅游区、东疆港保税区等地区规划预留4家综合医院。

  规划配置3家中医医院(总床位1650张),包括:天津中医药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滨海中医医院(原塘沽中医医院)、汉沽中医医院、大港中医医院。

  规划配置21家专科医院(总床位5350张),包括:泰达国际心血管医院、滨海新区妇儿医院(塘沽妇幼保健院迁建)、滨海新区眼科医院、滨海新区胸科医院、滨海新区肿瘤医院、天津太山肿瘤医院、儿童病专科医院、汉沽老年病医院、塘沽口腔医院、港东新城医院、泰达妇儿医院、泰欣康复医院、中心商务区专科医院、滨海新区口腔医院。同时,在中新生态城、滨海旅游区、北塘、高新区、中部新城、滨海医疗城规划预留7家专科医院。

  另外,滨海新区还规划建设滨海新区公共卫生中心,包括滨海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120急救中心、卫生信息中心等机构,并以此为核心构建由滨海新区第二公共卫生中心(规划地址为中部新城中部片区)、公共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妇幼保健机构组成的滨海新区公共卫生体系。根据该规划,滨海新区将配置20个公共医疗机构,10个疾病预防机构,7个卫生监督机构,4个妇幼保健机构。


外围区县

配置14家综合医院总床位11446张

  外围五区县将强化区县城区和新城地区综合医院配置,保障每个区县至少有一个三级综合医院,每个新城至少有一个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外围区县规划配置14家综合医院,总床位11446张;包括武清区人民医院、武清区第二人民医院、武清区北部医院、武清区新城医院、天津中慈医院、宝坻区人民医院、宝坻区人民医院新院区、京津新城医院、静海县医院、蓟县人民医院、蓟县新城医院、宁河县人民医院等。

  同时,进一步提升外围区县中医医院综合服务能力,保障每个区县至少有一个二级及以上中医医院。规划配置7家中医医院7个,总床位4550张;包括武清区中医医院、宝坻区中医医院、京津新城中医医院、静海县中医医院、中医三附院(团泊)、蓟县中医医院、宁河县中医医院。

  外围五区县专科医院规划配置将依托静海团泊新城,规划建设一批专科医院,连同相关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以及医学教育机构、研发机构一起,共同构建医、教、研、康复于一体的机构集聚、设施先进的健康产业园。规划配置9家专科医院,总床位9600张;包括武清胸科医院、武清儿童医院、武清心脑血管病医院、天津权健肿瘤医院、京津新城专科医院、蓟县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天津市民政局退伍复员军人精神病疗养院、团泊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医大医疗中心医院(团泊)(包括国际专家诊疗中心、肿瘤医院、代谢病医院、五官科医院、妇女儿童医院、微创医院等6个诊疗部)。另外,外围五区县还将规划配置14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4个公共医疗机构,13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8个卫生监督机构,7个妇幼保健机构。

  环城四区环外地区规划配置6家综合医院,2家中医医院,总床位为3270张;包括东丽医院、津南小站医院、西青医院、津南咸水沽医院、军粮城医院、武警二附医院、西青区中医医院、津南区中医医院。3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包括海河医院在内的6家公共医疗机构,8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6个卫生监督机构,6个妇幼保健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