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胡大一教授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患者做完支架后,医生说做得很好,但患者回去后每天晚上都睡不着,说支架在心脏里响,医生不相信。后来,这名医生自己也得了心肌梗死,放了支架后,才知道支架真的在心脏里响。

  从病本位医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只要生理指标正常,就是健康的。但人毕竟不是机器,而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高级生命。从人本位医学的角度看,患者的感受才应是第一位的。医生必须高度关注患者,尊重患者的感受,而不能只关注疾病本身。


技术不是医学的全部 医生须重视患者感受


  近年来,很多医疗纠纷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一个手术完成后,患者主观感受很不好,而医学检查未见异常,医生认为很成功。事实上,客观指标并不能完全替代主观感受,有些痛苦是患者无法忍受的,这就直接导致患者对治疗效果产生怀疑。由于缺乏共同的判断标准,医患之间很容易发生冲突。时下,医疗技术越来越先进,医患关系却越来越紧张。为什么低技术时代拥有高满意度,高技术时代反而遭遇低满意度?

  也许,这正是单纯生物医学模式的死穴:重技术、轻感受;重客观、轻主观;重循证、轻叙事;重医疗、轻照护。结果,医生做得越多,医疗纠纷越多;医生承诺越多,患者抱怨越多。医学占领了技术的制高点,失去了人文的制高点。因此,医学绝不能沿着技术至上的轨道狂飙,而应更多地关注人的感受,从病本位迈向人本位。

  道德可以弥补技术的缺陷,而技术却无法弥补道德的缺陷。一名医生,即便掌握了人类所有的医学知识,照样会有医疗误差,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要减少这种医疗技术固有的内在缺陷,唯一的办法是密切关注患者,这恰恰也是人本位医学的基本要求。有的医生虽然资深,却怠慢患者,忽视患者的疾苦,使其提心吊胆;有的医生虽然年轻,却用心守护患者,时刻关注患者,被患者认为是放心医生


欲了解更多资讯,敬请关注医疗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