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观点:凡是没有站在医生立场的移动医疗产品都是自寻死路?
移动医疗的发展是伴随着技术的革新而来的。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技术的变革深刻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医疗这一大而重的传统行业也开始变得小而轻。
移动医疗的这一行业已经在欧美呈现了爆发式的发展,很自然的,市场认为移动医疗也将在中国进入快车道。这不仅是因为中国的医疗市场是全球最为庞大的,也因为中国拥有世界最多的网民。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恐怕很少有人不动心。
在2015年1月16日,由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与华康•移动医疗联合举办的“创见•未见——移动时代医药企业策略洞察论坛”上,阿里健康战略及产品副总裁马立说到,“医疗和医药行业链条的主要环节存在明确的痛点,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来提高医疗的效率和质量,”阿里健康的布局一直为业内津津乐道。
“我们在石家庄和杭州进行的通过APP实现O2O模式售卖处方药的探索,就是希望能够协调医保、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等各方利益,探索出一条通过市场机制社会化供药,提升药品供应的效率,并将节约出来的价值,通过阳光化的方式,合理分配给医疗机构及消费者。几个月的试点跑下来,效果是非常正面的。持续增长的订单数量和签约参与O2O模式的连锁药店的规模,都给了我们很强的信心。”
阿里健康这个APP“算是”移动医疗吗?当然不是,这个只是一个“打车模式的卖药版”,阿里“未来医院”规划才是其移动医疗的主阵地。而马云同学日前在互联网大会上“未来让医生失业”的豪言,让这个被寄予厚望“倒逼医药分开”的模式颇受质疑,当然仍然不少药店、医院甘愿投怀送抱进入阿里的“局”中,但是站在医生立场,这样真的好吗?在华康医疗举办的上述论坛上,不少与会嘉宾都提出,移动医疗最大的受益者是患者,但核心资产仍是医生资源。
第二个观点:没有“移动执业”的医生需要“移动医疗”吗?
喜欢拿美国移动医疗多么多么先进,多么多么发达的人肯定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美国大量医生是在医院之外执业,即自由执业。有数据显示,美国每年12亿就诊量中,80%以上是在医院外的医生办公室发生的。中国医生的自由执业才刚刚开始吧,尽管雷声很大,下雨还是很难。
那么中国的移动医疗应该玩什么?
“移动医疗的价值观,必须同时满足人和服务的需求。首先是要利用先进的技术工具和流程管理,实现医疗资源的最有效配置。其次是让医生提高效率,让用户降低成本。”华康•移动医疗创始人刘波说,搭建基于O2O的医疗服务全链条,是大势所趋。据其理解的全链条,包括诊前的智能导诊、健康管理、自我诊断、健康咨询;诊中的分诊挂号、诊间支付、医疗诊断、电子病历;以及院后的追踪随访、医患互动、双向转诊、复诊预约等。
基于刘波的理论,目前华康推出的“医客”和“就医宝”两款APP产品还是解决医患的沟通问题。“移动医疗要做O2O,应该把很多医患关系的交流放在医院之外。而业务模式、运营模式、利益模式这三个问题是移动医疗蓬勃发展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波士顿咨询医疗行业高级合伙人、董事总经理吴淳表示。这个“蓬勃发展”有赖于医生先要“移动起来”。
而华康似乎正在寻求这个产品给还没有移动的医生带来价值。对于要切入移动医疗入口的企业,刘波建议,应该致力于改变现有的医生、患者、企业、医院等沟通模式,寻找一个“最优引擎”去推动前行。比如,优秀的移动医疗应该重视搭建新技术下的信息渠道,提供分层级的线上医生教育解决方案。通过互动、定期的调研,收集后台数据,了解医生的需求。其次,利用数据,完善和优化慢病管理系统,为医生临床诊断决策、用药决策等提供参考。
欲了解更多资讯,敬请关注医学专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