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出一套方案,一定要有鸟瞰?那么高的视点给鸟看吗?有什么实际意义么?有谁会没事上天看地球。
知乎用户,建筑设计师的回答:
鸟瞰图当然有用,只是很多人误解了鸟瞰图的意义,甚至也误解了图纸的意义。说来话长:
1 三维实物和二维图形关系,是介于符号映射与形象模拟之间的。
人类是三维动物,但人眼(除去微弱的视差导致的立体感外)却基本是二维的,也就是说人能够感知三维世界的关系,但却是以二维图形为媒介。什么是建筑空间体验?这里 @陈芒果说的很好,只有在运动中人才能感知到空间。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任何的图纸,从严格意义来说,都不能直接告知我们实物空间的效果,包括最写实的照片和效果图。二维的图纸只能是代表三维意义的符号,需要人们通过联想才能体会空间的真实效果。
其实人的感官几乎都是难以用符号传达的,所谓冷暖自知,告诉你xx度的水温,只是个符号,你必须自己接触过并记住xx度水的感觉,这个度数才有意义。
这里,图纸,文字,语言,都只是个符号,引导你去回忆某种已有的感受,而不是直接给你感受。
当然,从最简单的文字叙述,到比较具体的建筑图纸,到逼真的照片,再到大尺寸模型,虚拟现实,对感觉效果的传达是逐渐增强的,是从纯表意符号---模拟实际感觉的效果,并不是截然断裂的。而真正完美的应当是大脑插入式传感器吧。
2 理念和实物,可以说前者更为根本。
伟大的柏拉图同志指出,万物的本质并非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那个实物本身,而是存于人内心的理念。正是这一理念才繁衍出万物的实体(大概意思),这种邪恶的唯心主义真是太荒诞了,可是却极为深刻的指出了人类创造活动的本质,并且在智力行业里有奇效。
好的设计师总是在心里先造出那个完美的设计,然后安排实习生把它画出来,施工队再根据图纸建出来。这有句古话叫"胸有成竹"。
前面我们说到,对实物的感觉无法复制,只能是用符号媒介代替,来传达感觉。柏拉图的理念,正是类似的逻辑:某一物体的本质只存在于理念中,我们可以造出实例,但只是一个符号物,无法真正表达出完美的理念。不过通过这些实例,另一个有共同理念的人是能够理解并看到实物背后的纯粹理念的。这里理念据说原文就是idea, 现在西方建筑教学喜欢讲idea说不好跟这个有关。
理念--实物--图形,这是表达的食物链。图形用于表达实物,实物为了体现理念,那么可不可以用图形直接表达理念呢?
3 让我们回到建筑。
建筑设计的效果图,既有感官模拟的功能,让你容易想象建筑的建成效果,但其实也不能表达充分,更多时候只是为了帮助你构想脑子里那个真实的建筑。平立剖也好,动画也好,本质都是符号+模拟,只是程度不同。
所以更多时候,成熟的甲方会直接要求类似的实例去现场调研,而不是满足于看几张效果图。而好的设计师,也不会依赖图纸,而是主动寻找实际的案例,以及各种适用的感受片段,最终形成脑子里那个完美理念。建筑师的这个理念,往往更容易像一个三维模型。因为想象建筑效果的主要困难,还在三维vs二维。
鸟瞰图恰恰是那个方便我们形成脑中理念模型的图纸。
很多时候,现场看房子都不如一张鸟瞰图更能形成清晰的理解,因为人还是理念动物啊,柏同志威武。
4 当提问者认为鸟瞰图无用的时候,其实已经陷入了一个误区,就是认为效果图是可以拟真的,并且把拟真作为效果图的唯一标准。
实际上,形成脑中模型才是更好的表达方式,通过概念研究,各种分析图,部分写实效果图, 模型,实际案例参观,电影动画体验,乃至诗意的叙述和启发,尽可能让客户在脑中形成清晰、深刻、有细节、有亮点,打动人的完整理念,了然于胸,才是PPT的最高目的。------算了,还是后脑勺插管吧。。。
拟真型的手段,和导向理念的手段,并不是冲突的,也不应该以一端否定另一端。
5 靠谱的轴测鸟瞰图和不靠谱的照片建筑。
在此基础上,让我们谈两个例子。
我们知道西方画家在文艺复兴时代发明了透视法,这是效果图界最喜欢的拟真人视图。而中国古画不但喜欢鸟瞰,而且还要画成轴测,这是为毛?其实这恰恰是艺术史的一大创造。山水之法,以大观小,早在宋代,沈括批评画家李成仰画飞檐,这种思维方法,可见题主的想法在宋之前就已经有了,并且沈括也已经回答过,还反咬一口认为人视图是荒诞的……当我们把画作为导向理念的符号,而不是代替感官的模拟,才能理解鸟瞰轴测图。
正如手指明月,而手指不是明月,只是为了让你看到明月而已。
而轴测也比透视更容易把握,这也是工程图纸为什么喜欢用轴测图而不是透视图的原因。比如迈耶老爷子就喜欢画轴测图。
现实案例中,苏州园林特别典型,小时候参观网师园,整个人都震惊了,但是几次去想拍照和写生,都以失败告终,发现根本无从下手,无法用二维的方法表达那种神奇的空间感受。现在想起来,也需只有如古人一样做鸟瞰轴测山水画,反而能表达一二。
“以大观小”的思维智慧对于古典山水画的重要乃至对于整个古典甚至现代中国画的一以贯之。从中我们可以明显地发现中西绘画在创作思维上的截然不同,也就不会生硬地去套用西画的透视理论去评论中国画了。
反过来,也有一拨人以照片效果为目标去设计建筑,所谓的杂志建筑、效果图建筑,在照片里看着很好看,可是实际体验非常乏味,这也是我们很多建筑教学里容易犯的毛病,只知道奔着效果图做设计,忘记了三维空间的特殊性,被表达手段束缚了设计本身,所谓削足适履就是这个意思。
很多明星建筑师依赖平面媒体做宣传,就喜欢干这种照片唬人的事情,很不好,大家不要学。照片和效果图毕竟离三维空间的建筑差得远了,更不要说材质触觉气味这些。想想美颜相机大头照吧……愿天下业主不要再被效果图骗了。
欲了解更多资讯,敬请关注医疗行业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