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纳米所研制出柔性仿生电子皮肤

  20143月,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发出一种新型柔性可穿戴仿生触觉传感器—人造仿生电子皮肤。研究人员利用有别于传统昂贵且复杂的微纳米加工技术,提出通过以廉价的丝绸为模板的方式,实现了具有微纳米结构薄膜的可控制备,并与自支撑单壁碳纳米管超薄膜结合,构筑出具有高灵敏度、低检出限和高稳定性的柔性仿生电子皮肤,并将其成功应用于对脉搏、语音等人体生理信号的实时快速检测,推进了可穿戴设备在语音辅助输出系统、人体健康评价和疾病前期诊断方面的应用。

 

遗传发育所自主研发生物骨有望明年投产

  20147月,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首次创新性建立了胶原生物材料的生长因子缓释方法,并建立规模化制备平台,制备了多种具有胶原结合能力的生长因子骨修复材料。据了解,生长因子是一类具有调节细胞生长、分化等特性的细胞因子,通常与支架材料结合形成智能生物材料,通过生长因子的缓释促进损伤修复。此次研究人员研发的用于骨缺损填充的生物骨有望明年投入生产。

 

上海硅酸盐所发明新型耐火纸

  20141月,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人员采用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作为纸的构建材料,并通过简单的真空抽滤技术成功制备出新型羟基磷灰石耐火纸。该纸具有高柔韧性、可任意卷曲、不可燃烧,并可以耐1000℃以上的高温,可以应用于需要长期保存的文字、文件及档案等,也可作为从废水中有效去除有机污染物的可再生吸附剂、药物控释载体、骨缺损修复材料、医用纸、阻燃材料和耐高温材料等。

 

大连化物所合成新型微米纤维生物材料

  20144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人员巧妙利用液滴微流控技术和湿法纺丝原理,首次仿生设计制备出一种具有纤维—微球间隔有序排列,呈现精致“竹子”样形态的新型仿生混合纤维材料。这种新型混合微米纤维材料可作为多种类型细胞和生物分子的功能载体,其材料表面和内部都可负载不同类型细胞,不仅可作为干细胞大规模培养扩增的反应器,还可作为一种过渡性的空间支架材料形成三维组织或用于移植治疗,在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东华大学研制出新型骨组织仿生支架材料

  20143月,东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研究所研究人员利用电纺丝技术结合新型的形状记忆聚合物,研制出一种具有形状记忆效应的组织工程仿生支架。该支架不仅具有仿生天然骨纳米纤维的结构特点、促进骨细胞生长的成骨性能,还能在体温作用下发生形状记忆恢复,紧密填充钉道缺损部位,降低骨折间隙。同时,该支架还有可生物降解的特性,能较好与原来的骨组织相容,不需要再次取出,可达到原位再生骨组织的目的。

 

复旦大学开发出快速变色聚合物

  20148月,复旦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型快速变色聚合物,其伴随温度变化可在1秒内变色并恢复至原来颜色。变色聚合物被称为热变色聚合物,此前开发的热变色聚合物变色速度慢、温度范围小,相对于以前同类型聚合物,新型聚合物适用的温度范围更大,甚至在198.89℃高温下也能快速变色,未来可作为生物传感器和智能窗户等领域的首选材料,用于调节光照或热交换。

 

西南大学人工合成蚕丝蛋白

  201411月,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通过基因组编辑,对丝蛋白进行了基因重组,成功让家蚕吐出人工合成蚕丝蛋白,这也是世界上人工设计的蛋白纤维在活体生物中首次合成。据研究人员介绍,随着医学的发展,疫苗、激素、人工骨架等药物和生物材料都离不开生物蛋白,而家蚕、蜘蛛的丝腺具有惊人的合成和储存蛋白能力,通过家蚕基因组编辑,还可以让家蚕按照实际需要吐出其他蛋白,应用于生物工程中。


欲了解更多资讯,敬请关注2014全国医院建设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