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来,上海卫生系统认真贯彻市委、市府的部署和要求,围绕确立的对口援建的目标,全市卫生系统上下一心,狠抓落实,全力推进,取得了六大成绩:
——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恢复。据市卫生局介绍,从2008年7月开始至今,上海卫生系统已选派了8批1118人次赴都江堰进行灾后重建对口支援工作。通过两年的援建,都江堰市的各级医疗机构的门诊、急诊、住院、手术、辅助检查等业务能力已基本恢复,总的业务量较震前有所增加,医疗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在两年对口支援期间,各级医疗机构累计共开展适宜技术228项,完成门诊指导17.5万人次,急诊指导2.3万人次,查房指导3.8万次,手术指导4458台次,抢救指导3044人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服务指导4575次;义诊1077次,巡回医疗3259次,惠及群众15万人次左右;举办各类健康宣教活动270次,16.7万人次的当地群众获益。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健全、成效显著。通过两年的援建,都江堰市已全面建立完善了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龙头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疫情监测网络,疾病预防控制的监测、预警和预防控制能力明显提高。2007年至2009年,连续两年全市传染病发病率均低于往年同期水平,未发生甲类传染病,无重大传染病疫情报告,无传染病流行事件发生。
——卫生监督体系进一步完善。通过两年的援建,都江堰市已分布组建了覆盖全市的区域性卫生执法监督机构,市、镇(乡)两级卫生监督架构和工作网络已全面建立。迄今为止未发生一起重大食物中毒和饮水安全事件。在两年援建期间,共开展学校卫生监督指导1881次,公共场所卫生监督指导3125次,职业卫生监督指导4304次,生活饮用水监督指导3079次,医疗执业监督指导644次,重大活动保障57次。
——妇幼保健水平全面提升。通过两年的援建,都江堰市妇幼基础设施和信息网络得到有效恢复,妇幼安全与保健工作进入常态化运转,从2007年到2009年,婴幼儿死亡率从9.32‰降至7.52‰,除地震原因外,孕产妇死亡率为0,人均期望寿命从80.46岁提高到82.76岁。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全面推进完善。通过两年的援建,都江堰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按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统一的建设标准,完成了统一建设标准、统一标志标牌、统一制度规范、统一信息管理、统一防治模式、统一考评办法和统一基础设备为主要建设内容的“八统一”建设。
——人才培养工程全面推进实施和推进。在两年的援建期间,上海共派出31名上海市医疗卫生专家赴都江堰开展了院前急救、医疗质量管理等8期培训班,累计培训2018人次。同时,通过上海市白玉兰远程医学网,对都江堰市社区、乡镇医疗卫生机构的全体医护人员实施全科医学(社区护理)知识培训,参加结业考试学员567名。各医疗队分别共举办院内专题培训830场次,科室内部培训2870次,选送当地人员590人次赴上海对口支援单位参加异地培训,上海对口单位专家在都江堰举办培训达302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