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阜内大街路北133号的原中央医院旧址,作为北京第一所由中国人自己集资兴建的新式医院,中央医院在北京近代建筑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具有其独有的价值。
从建筑价值上讲,中央医院的修建处在北京近代建筑历史上的“洋风”时期,当时许多建筑都效仿西方传统建筑样式,连建材也是来自西方。中央医院虽然由外国建筑师、工程师设计及施工,采用了美国的一些建筑风格,但是也注意吸收了民族传统。建筑材料所用的钢筋和水泥都是中国制造(纯用中国启新公司的洋灰和汉冶萍的铁器)屋顶采用木构架、瓦椽,门窗都采用国产的木料。因此可以说中央医院在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建院初期,由于资金有限,医院只建成了主体部分,就主体而言,医院的功能在当时已经是非常完整了。门诊、住院病房、手术室、辅助医疗部门、行政管理部门和服务部门配备齐全,分区合理,体现了现代医院的理念。
中央医院大楼是典型维多利亚式医院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该建筑坐北朝南,东西长80米,最宽处为27米,东西向长通道宽2.4米,其南侧有电梯一部和主楼梯。建筑平面呈对称展翅蝴蝶状,砖柱式立面装饰,前楼窗户起拱,有平拱以及圆弧拱。中部向前突出,东西两端是燕尾式,该楼背后为三个短翼。北侧有两处辅楼梯,有暖气及热水设备,地面铺设了亚麻地毡。1946年,在主楼两翼各加建了一层病房,1953年又将主楼背后的两个短翼扩建为三层楼。原主楼是地上四层,带地下室。1980年代,主楼在维修时发生火灾,烧毁一层,故改为如今的地上三层。
建筑分为底层(半地下层)及其上三层。底层东端是门诊入口,通道南面有供200人门诊的男女候诊室及厕所和内科、妇科、口腔科,入院病人接诊室,被服室。西端是普通及特殊膳食的厨房。北面是药库、药房、急诊室及小化验室、助理员的更衣室(供35人)及食堂。
一层有正门,其内为接待处,一边是询问台,另一边是医监室。主通道北侧为董事会议室和秘书室,南侧都是双人病房,附有配膳室、化验室、被服室。
二层设有带卫生间的单人及双人病房。主通道北侧是手术室,附有麻醉室、消毒室、刷手室、苏醒室。
三层东半侧全是高级单人病房,西半侧是放射科和检验科。
1950年中央医院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接收,更名为中央人民医院。1956年更名为北京人民医院。1958年更名为北京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北京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1985年更名为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2000年更名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1991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在今西直门南大街11号建立新址,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为北京市所属三甲医院,以治疗儿童白血病闻名全国。
欲了解更多资讯,敬请关注2014医院建设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