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医生大胆走出去,从单位人变为自由人,是政策推动医师多点执业的初衷。在今年7月公布的北京版多点执业新政中,取消了医生须经第一执业地点同意的门槛,这意味着想要多点执业的医生们终于不再需要院领导点头。

  尽管许多医生对多点执业政策公开点赞,但作为医院管理者,大多数院长却对此避而不谈,仅有为数不多的院长对多点执业政策举双手赞同。在831日举行的第四届中国中医药发展大会京津冀一体化分论坛上,北京东直门医院院长王耀献就医师多点执业问题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要鼓励政府主导的计划型多点执业,而不是毫无约束地将医生全部推向市场。


医生多点执业:重“计划型”而非“市场型”


  中国的医生们一直渴望真正的自由执业”,即拥有体制内的福利、地位和晋升渠道,又能在其他医疗机构坐诊,享受松绑后的惬意。伴随着各地陆续出台新政,医师多点执业逐步在地方落地”.然而,好的政策无法付诸实践的状态,依然让医生们延续着过去走穴的模式--一到周末,专家们就会拖着行李箱,出入于机场、火车站,这种做法从法律上讲已经触犯了相关规定,具有一定风险。有医生私下透露,自己根本就不会到在职医院进行多点执业的申请,因为早有同事在院长那里吃了闭门羹

  事实上,不少院长担心多点执业会分散本医院骨干医师的精力,因此很少有大医院的院长配合这个政策。王耀献认为,这其中主要涉及人事制度问题,医院培养一名医生需要付出巨大的人力成本,即使退休了也需要医院来养老送终,从管理经济学方面计算,一名医生在职期间,医院所获得的收益需要供养大量行政后勤人员,因此医院反对医师多点执业的想法应该是可以被理解的。王耀献表示,医生可以多点执业,但是要鼓励计划型”,而非市场型比如在政府的主导下,北京大医院的医生到河边的医院去进行帮扶,这是好事,但是如果以利益为主导,将医生完全推向市场,任由其去随意多点执业就不太合理,市场化的泛滥只会加重患者看病难。王耀献说。

  大医院的医生到医疗水平相对薄弱的地方去帮扶时,基层总是会夹道欢迎的。天津市卫计委中医处处长陈子震告诉健康界,希望能尽快打破医师多点执业地点上的限制,推动人才流动,陈子震建议,要协调北京、天津和河北三地卫生计生部门有关多点执业的政策,鼓励中医医师在三地开展多点执业,同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配套措施。

  在论坛上,河北省中医院院长孙士江也对与会人员在多点执业方面的观点表示了赞同。孙士江认为,除了北京的专家到地方去帮扶之外,各方还要在人才培养方面加强合作,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各方相互带动。河北也不能认为我们攀上了北京、天津这样的好亲戚就可以万事大吉了,我们要考虑的是带动发展的问题,找到合作的切入点,给各方带来共赢。


欲了解更多资讯,敬请关注医院设计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