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病进社康,大病进医院”,是解决医疗资源不均、缓解大医院看病排长队的办法之一。如何吸引更多居民来社康中心看病?深圳各社康中心都在探索新模式。去年全市社康中心诊疗量取得骄人成绩,达3470.3万人次,超过全市医疗机构总诊疗量的1/3。
真诚用心获得居民信任
说起深圳社康的改革名片,不得不提牛湖社康中心。它先后承担过卫生部社区适宜技术试点、深圳市双向转诊试点、宝安区运行机制改革试点等多项试点改革任务,去年还被国家卫计委评为“优秀国家级示范社康中心”。
针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牛湖社康中心建立了一套健康管理制度。如实施全科医师首诊负责制,首诊医师对确诊的高血压患者纳入管理。值班护士每天都要电话随访5-10名患者,了解患者治疗后病情变化、服务感受、建议以及满意度调查。社康中心的医生在这里成了居民们最贴心的朋友。
医院成为社康中心后盾
与大医院相比,社康中心专家少,设备不足,如何让患者既方便又放心?牛湖社康中心“院办院管”模式的优点就彰显出来了。
龙华新区中心医院副院长黄俊芳提出,让医院的专家资源和设备资源成为社康中心的共享资源。龙华新区中心医院成功建立了社康中心与医院的心电图、B超远程诊断系统,对于疑难症状,社康中心及时将首诊检测资料传输到医院,通过专家会诊等方式提高确诊率;对于社康中心完成不了的检验项目,医院每天都会派出专车到各社康中心收集送检样本。
同时,患者在牛湖社康中心的首诊资料都可通过网络传输到龙华新区中心医院,社康中心遇到解决不了的病例,由首诊医生陪同将患者转到医院。对于急症的患者,打一个电话,医院就会派120来免费接诊。
除了有专家和设备资源做后盾外,牛湖社康中心还依托医院对医生进行培训。段学燕说,医院的学术活动要求社康中心的医生都来参加,进行交流与培训。
西乡街道试点独立社康组织结构
在“院办院管”模式之外,深圳也鼓励各区探索推行区级、街道级社康管理机构。目前福田区、龙岗区已经建立区级社管中心,正在西乡街道试点建立独立的社康组织结构。
西乡街道社康服务中心早在1996年就已经建立,是广东省首家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西乡街道社区健康服务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原有的“院办院管”模式也逐渐暴露了一些问题,如重建轻管、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区域性资源配置浪费等。为了解决社区健康服务发展中存在的上述瓶颈问题,西乡街道开始探索改革。
根据宝安区政府的统一部署,西乡街道于2009年3月成立了西乡社区健康服务管理中心。这是举办医院下属的非法人分支机构,负责对所属社康中心人、财、物进行独立管理。
“简单来说,改革之前是父与子的关系,改革之后是兄弟的关系。”西乡社区健康服务管理中心社区公共卫生管理办公室主任张升超说。
在财务方面,试点改革前,政府对社区健康服务的投入资金及社康中心业务收入均计入医院总账,社康中心的支出及分配由医院财务部门核算及审批,社康中心缺乏必要的话语权和主导性。改革后,社康中心的收支实行统一核算和管理,收入多少支出多少,一目了然。社康中心与医院之间如果存在业务联系和财务来往,实行完全成本核算,借用一下会议室、打印一张纸都要进行成本核算。
改革前社康中心到底亏多少,基本是个糊涂账。但改革后,财务分账核算后发现,试点1年收支结余33.2万元,竟然实现了收支平衡。西乡社康管理中心的试点为深圳社康中心的新探索披荆斩棘,开辟了另一片天地。
欲了解更多资讯,敬请关注建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