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国家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在持续增加,相对应的基层中医院财政拨款也保持增长的势头,但中医院占卫生部门财政拨款的比例、财政补助在中医院总收入中的比例呈现下降趋势。”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珞珈仍表示出对中医发展现状的担忧。
全国县级公立中医院改革研讨会近日在四川省绵阳市召开。陈珞珈在大会发言时透露了一组数字:2012年政府办中医医疗机构总收入1,988亿元,总支出1,908亿元,收支结余79亿元;然而,在总收入中,财政补助收入175亿元。
“如果去掉财政补助,中医院将全面处于亏损状态。”陈珞珈说。
中西医仍失衡
陈珞珈研究团队2013年完成的一项针对中国基层中医医疗机构发展的报告数据显示:2012年,政府办中医院床均固定资产为14.8万元,西医综合医院的床均固定资产为20.9万元;全国中医院按开放床位计算,比综合医院少374亿元;2012年,中医院院均病床数为180.39张,综合医院院均病床数为198.38张。
“虽然二者之间床位数的差距仅有18张,但中医院政府拨款仅为662.9万元,与综合医院1572.7万元相差一倍多。”陈珞珈指出。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原司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会长许志仁也表示,我国目前20%的乡镇卫生院没有中医科,全科医生不懂得如何辨证论治,不清楚中药该怎样开方配伍,60余万村卫生室一半以上无法提供中药。
“在就医环境和硬件条件上国家已经做了很大的投入,不少乡镇卫生院、基层西医院和中医院的医疗条件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然而,有很多新采购的医疗设备,过了一年两年都还没有开封拆箱,这就是医疗服务的内功不足,尤其是中医医疗服务的内功恐难令人满意,这让患者怎么看中医?”许志仁反问。
个性发展政策短板
中医“简便廉验”的特征十分符合基层防病治病的临床需求,各省均将中医作为重要的一环纳入整体医疗卫生规划。然而,各地对于如何拟定适合中医发展的个性化政策时,仍容易走进医疗机构改革传统思维惯性的死胡同。
“中药饮片是一种半成品药物,对中药饮片的管理和支付政策就应该与中成药和西药制剂有所区别,否则中药饮片本来成本就比较低,又实行零差率销售,谁还用中药饮片?再比如,按2012年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共有9,360个项目,其中中医项目仅有337项,仅占3.6%,且将中医项目的技术难度定得偏低。”许志仁认为以往一些政策的短板直接限制了基层中医医疗服务的发展。
作为基层公立中医医疗机构改革的直接参与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综合处(医改办)副处长严华国对此同样深有感触。他坦言,在财政补偿不到位的情况下,取消中药饮片加成,影响中医药服务的提供;没有落实医保鼓励中医药服务的政策,虽然调整了医疗服务价格,但上调幅度有限,仍无法体现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
“现行的医改政策体系基本以西医西药为主题,对中医药的特点考虑不够,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细化不够,使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反而成为中医院发展和中药服务发展的劣势,严重影响了中医院按照中医药规律建设与发展。”严华国说。
不过,政策的完善和纠偏也在不断进行着。2013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在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中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通知》中明确规定:在改革药品加成政策时,要充分考虑中药饮片特殊因素,对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医院销售的中草药、中药饮片仍执行以实际购进价格为基础,顺加25%作价的政策。医院自制的中药制剂价格,按省有关规定执行。其他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试点中医院因取消西药和中成药加成减少的合理收入要通过增加政府投入、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等途径予以补偿。
“在改革县级医院药品加成政策时,应区别对待中药饮片,充分考虑中药饮片价格形成机制和管理成本,研究和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形成鼓励使用中药饮片的有效机制;核算县级中医院药占比时,将中药饮片从分子中排出;基本药物采购和使用时,核算国家基本药物使用金额占比时,将中药饮片纳入分子计算。调整中医医疗服务价格,将既往主要根据物耗成本确定项目价格的定价方式,改为主要根据人力消耗、技术含量和风险程度等确定项目价格的定价方式;探索中医优势病种按诊疗单元和服务单元进行打包定价,并比照同病种西医定价提高价格,引导医疗机构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严华国如是说。
欲了解更多资讯,敬请关注专家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