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改善儿童医疗服务基础设施条件,国家发改委近日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35亿元,支持全国共113个地市级以上儿科(儿童医院)项目医院建设

  而据记者了解,安徽、江西等多省份今年都获得了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支持,主要用于支持省内地市级综合医院儿童专科的建设,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扩大儿童医疗服务供给。

  广州方面的动作更大。今年市政府发布的《广州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中有关于儿童医院的规划描述,欲在全市每个区都成立至少1家儿童医院,计划2020年前新增儿科床位达3700多张。

  目前,各地儿科资源匮乏与患儿需求增加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医院管理人士刘牧樵的体会是:各地都存在儿童医院服务能力不够的问题,医院少、患儿多,排队现象严重。广东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邹宇华表示,儿童医院资源紧张也可看作是需求的释放,孩子是国家的未来也是家庭的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对于孩子健康的关注度与日俱增,这也是医疗资源紧张的重要原因。


儿科建设大干快进 专家提醒冷静思考

 

灵活调配人力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副院长陈运彬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认为:要解决儿童看病难,光靠建设更多的儿童医院并不可行。首先是儿科就诊人数的多少有淡季和旺季,与季节性明显相关,天气剧烈变化时患儿会增加,有时患儿也并不多,如果建设太多的设施,会出现资源闲置,医院的收入也没保证,无法正常运转,患儿增多时主要还应靠医院内部科学的医生调配制度进行消化。

  陈运彬介绍道,其所在医院最高峰时会达到1000多人/日的门诊量,为缓解特殊时段的看病难问题,会对门诊时间进行调整,安排10个诊室都开诊,门诊医生每天准时出诊。患儿多的时候,病房的医生查完病房也要马上回到门诊接诊。到了晚上,除急诊,在180021:00会安排副主任以上的专家门诊,周末也有安排加班,使得医院周末的门诊接待能力与平时没有太大差别。这样就能大大提高医院的服务能力。

 

分级诊疗

  现在有一种常见的情况,孩子不管大病小病家长都带着往儿童专科医院挤,导致儿童专科医院人满为患,社区医院甚至一些大型综合医院的儿科医生都显得有些清闲

  陈运彬建议:应鼓励更多的患者去社区或到综合医院的儿科就诊,将患儿分流,毕竟大部分孩子得的并不是什么疑难杂症,社区医院应大力发展全科医生,初步诊断确定是否有转院的必要,之后再到专业的儿科医院进行更加细致的诊疗,减少到大医院不必要的排队时间和路途奔波。

  杭州心连心医院管理咨询公司总经理徐宏峰在接受采访时则提出,儿童医院应实行分级诊疗制度,对疾病的危重程度和收治医院进行区分,在建设时做到儿科医疗中心、综合医院儿科部门以及社区医院儿科同步发展。如是疑难杂症或严重的疾病,如儿童白血病,应在大型专业的儿童医院救治。一些常见病则可在综合性公立医院治疗,如果仅是头痛脑热的小毛病,在社区就能解决。这需要继续完善社区转诊制度。也有业内人士指出,能分流当然是好事,但目前有一个问题,在医生处方环节,适合儿童的药品剂型本来就不多,在儿童医院尚能保证能开到部分儿童用药,到了一些综合医院或社区,儿童剂型的药品更少,很多情况下,用药都是成人药品减量使用,如此一来,患儿家长也少了去社区或综合医院的动力。因此,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医疗机构在药品供应方面也应有配套举措。

  刘牧樵表示,要打破儿科医生被大型儿童医院垄断的局面,让医生自由流动,可以在社区医院执业或自己开诊所。适当开放儿科市场,让民营资本加入,不必所有的建设仅由政府出资,应增加患者的选择。

 

突破匮乏瓶颈

  如果建设了足够多的儿童医院,人力资源方面能否满足社会需求也是需要考量的。对此,陈运彬认为:儿科是比较特殊的科室,以前选择就读儿科专业的学生就不多,后来不少医学院取消了儿科专业,培养的儿科医生就更少了。普通临床专业的医学生学习儿科的学时也被压缩,到儿科见习和实习的时间只有1个多月,所以,本科生根本无法毕业后马上上岗。而且由于患儿就诊时多不配合,也使不少毕业生不愿从事儿科工作。

  陈运彬透露,广州每年只能从合格的研究生中补充儿科医生,但目前广东省培养的儿科硕士研究生一年不足百人,博士生就更少了。所以,如何招聘到足够的儿科医生是非常大的问题。现在国家希望通过3年的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以增加儿科医生数量,但这3年给予的待遇过低,3年后也不一定能留在心仪的医院,因此响应政策的学生并不多,还需要主管部门大胆改革,放开思路。比如3年后如果能通过一定的考核,授予临床硕士生资格,可吸引更多的优秀本科毕业生投身儿科专业。

  采访中有业内人士建议,政策应对儿科医生适当倾斜,提高其待遇,使更多人愿意加入儿科医生队伍。而对于如何进一步吸引人才,记者了解到的情况是,目前有医疗机构主要通过提供额外的补贴鼓励医生在节假日加班,达到一定的标准后补贴还会翻倍,把本来属于医院部分的收入补贴给医生,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此外,为应对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陈运彬建议从医患两方面进行协调。医院实行一个诊室一个医生一个患者的门诊看病方式,让医患处于良好的环境中,减少冲突。适当安装监控设施,及时抑制住诊室内冲突的苗头。医院定期培训医生与患者沟通的技巧,对于个别患者投诉较多的医生将进行单独辅导。如果等待的患者比较多,院方还会做一些提示性的工作,尽量人性化服务。

  邹宇华则表示,要加强仁医文化,一方面在硬件上提高医技水平,另一方面,在软件上,医者不仅要有仁术还要有仁心,才能真正做到为患儿服务。他提出:妇幼医疗的发展、对妇幼的关怀是衡量一国医疗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儿童也是社会弱势群体,发展儿童医疗是对弱势群体的关爱,是对家庭、对孩子父母的普遍关怀,关爱儿童就是关爱整个社会。


欲了解更多资讯,敬请关注材料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