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强医生还在体制内时就已成名,2004年成立了杭州市血管外科中心;五年后通过人才引进进入了上海东方医院,他亲手建立的血管外科于两年之后网络口碑排名全国第一。2012129日,他在个人微博宣布离开体制,开始自由执业之路,从那之后,他的一举一动吸引着大众的视线,张强俨然成为自由执业医生的典型代表……

 

问:您对医生品牌有什么独到的理解?

 

张强: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回答医生为什么要建立个人品牌。过去品牌是属于医院的,患者直接去找好的品牌医院。这几年出现的医生品牌,实际上是顺应了市场需求。对患者而言,看病其实是要选择一个好的医生,但即使是最好的公立医院,里面的医生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可患者想找到好医生是很困难的。

 

知名医师独到见解:什么才是终极成功?


对医生而言,在没有个人品牌,没有成就感的状态下,服务质量很难上去,医生也知道患者是冲着医院去的,看病态度的好坏对他没有什么影响。医生的行为很难被约束,因为他和病人之间的沟通是私密的,所以医生的职业特点决定了他的行为约束来自于自律,看他内心是否有动力主动去建立口碑。

 

问:您什么时候萌发要建立个人品牌的想法?

 

张强:我在邵逸夫医院工作了10年,之后又去了杭州第三人民医院,创立了杭州市血管外科中心,再然后又跳入上海东方医院,但总是找不到自己的感觉,就是那种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感觉;当时还有一个困惑,我在邵逸夫医院坐诊时,门诊排队都很难挂上号,可去了杭州第三人民医院后,一个月内连一个患者也没有。为什么同一个医生,换一个地方就没有患者来找了呢?从那时候我就开始意识到,个人品牌实在是太重要了。

 

问:您认为医生打造个人品牌需要哪些要素?

 

张强:有关医生品牌本身,我认为有几个要素。首先是材质,比如一块木头,要把它制作成木雕,木雕的选材就非常重要。一个医生能不能成才,首先看他是否尊重生命,对生命是否抱有敬畏之情。比如治疗一个患者会带来怎样的职业风险,治疗不成功时患者会如何,治疗这个患者会不会影响奖金?一个好的医生,在面对一个生命时根本不考虑这些,这种材质是好医生最基本要素。

 

第二是医术,医生不能光有一腔热情,好心办坏事。医术就牵涉到很多方面了,比如外科医生,先天条件是否合适很重要,这和主观意愿无关。

 

第三是医生的学习能力,因为医学不断地发展变化,需要医生不断地学习。

 

第四是医生的逻辑判断能力和心理素质。在美国,医生是要经过心理考核的,心理素质很重要。

 

举个例子,一个患者开刀后腹腔内出现出血情况,而出血又不多不少,那是重新开刀进去止血还是用药止血观察呢?重新开刀的话,患者要经受第二次手术、二次麻醉,这是有风险的;可如果不开刀干预,失血过多可能会导致情况恶化来不及抢救。

 

医生需要抉择的时刻很多,这就需要医生的逻辑判断能力和内心强大,因为医疗过程中医生承受的压力非常大。所以做一个好医生是很不容易的,具备这些素质的医生,就是一个高品质的医生了,如果有更多的途径能够把这些品质传播出去,他就成为了品牌。



问:当医生具备了这些品质,如何传播出去而成为品牌呢?

 

张强:过去,传播的资源分布不均,传播的途径很窄,而现在通过互联网,好的口碑和坏的评价都是通过百万级的数量去传播。比如某些诊疗服务网站,里面有医生的评价体系,患者可以对医生点评和投票。现在自媒体,像微博、微信的影响力也开始发挥作用了,这些都是医生积累个人品牌的途径,可以说互联网给了所有医生平等的机会。

 

问:有人认为医生的个人品牌与体制存在着对立,唯有离开体制才能建立品牌,对此您怎么看待?如今有些医生没有走出体制,也很有公众影响力,也有了各自的品牌。您如何评价?

 

张强:他们在工作当中也是很尽心敬业的,他们用另一种方式演绎了医生品牌,在体制内给患者提供好的服务。我想不管在体制内还是在体制外,都是做贡献,价值都是一样的,我做的无非是多开辟一条道路而已。

 

有人觉得建立品牌一定要走出体制,而我觉得品牌与在体制内外无关,甚至好的医院品牌有可能给医生带来个人品牌,尤其是年轻医生。但是我想医院品牌带给医生的个人品牌像是一个不那么真实的光环,不如自己奋斗而来的实在。

 

问:您对还留在体制内的医生塑造个人品牌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张强:把自己当成一个自由执业者去工作,对患者好、积累自己的口碑,这个最重要。我在体制内时也是把自己当作私家医生来看的。我并不鼓励每一个医生都跳出来,适合体制的就留在体制内,不适合的人要想办法去跳而不要抱怨。

 

问:您办的医生集团已于7月在上海起航,现在运营情况如何?

 

张强:目前一半以上的医生已经走完医院审批的流程,大部分医院都给予了支持。五个专科团队的人员于七月初就已齐备了。我们成立医生团队时没有太大的预期,只认为这个事情是可以做的,没有想到很多护士和年轻医生对我们这么有热情。

 

问:医生集团在吸纳人员时有什么标准?

 

张强:有标准。首先他必须是一个自由执业医生,不能是在公立医院里上班然后业余时间来医生集团。因为我们的目标是给患者提供极致的医疗服务,这需要医生全身心的投入。我们不希望医生过来的目的只是多赚点钱,而是要有品牌意识,要有工作和服务的动力,需要其背水一战的勇气。

 

然后他要有情怀和信仰,如果想要打造一个品牌,做最好的一个团队,钱不应该是他考虑的首要因素,我们需要的是这样的医生。

 

问:团队的架构是如何搭建的?

 

张强:团队的架构值得大家的注意。体制内的团队是由几个医生组成的,主任的秘书一般是他的研究生。医生+医生模式的短板是,这种搭配是流动的。研究生毕业后可能是去其它医院任职的,作为客服的研究生不固定,患者的就诊体验一定不好。

 

医生集团的模式是团队里,一个专家配有有医生助手、客服和秘书。每个人的职责分工都很明确,专家可以一心一意为患者服务。目前我的团队模式是一个客服服务一个医生,这种模式的效率非常高,美国的团队都可能是一个客服要服务两个医生。

 

问:您透露说医生集团的首席专家依据国际通用的CPT Code从医疗机构获得收入,不拿薪水?

 

张强:对,我们也给不起薪水,他们的身价太高了。我认为优秀的、顶级的外科专家收入应该在每年300~500万这个水平,而且这个收入是阳光的,但市场上没有医院可以给出这个价格。

 

CPTCode是国际通行的医疗收费的细则,每一项服务的收费标准都有规定。当然我们会根据国情做相应的调整。

 

编注:当前诊治专用码,Current Procedural Terminology,简称CPT Code,由全美医学会负责制定,每年增订公布。医生按代码收费,所有付费机构或个人都按照代码付费。使用代码需要病历和诊断依据为凭证。

 

问:医生集团模式的风险有哪些,如何规避?

 

张强:每个签约医院都会购买医责险。在国外是跟医生的,直接和医生签协议。在中国,医责险是跟医疗机构的,和医院签订。

 

最重要的问题是国家的政策,是努力往这个方向走还是往回退,这是我们最大的风险。目前来看,这种风险是比较小的,现在国家一些大动作让我们觉得自己方向是对的,我们做这些事情可以说是顺应了国家的号召。

 

其实医生集团模式是轻资产、低成本的,对大的投资商和国家来说就不一样了,健康产业化是国家的战略、经济发展的引擎,成功与否可能关系着大量人口的就业率和国家的GDP值。

 

问:医生集团发展成什么样才算成功?

 

张强:医生集团作为先驱,首先是要生存下来。以前也有逃离体制又回去的例子,那这样就是尝试失败的。然后要比在体制内时生存得更好。我说的生存更好,不仅指薪酬方面,还有生活方面,还有他的状态、事业心是否也更好。当然最后终极的成功是中国出现大量的医生集团,整个医疗市场很繁荣。


欲了解更多资讯,敬请关注医学专家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