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7日,14个小时的飞机,上海直达底特律。我的飞机睡功没有完全发挥,因为还是不免有点小紧张和小忐忑。同机的人,不是回家就是走亲访友,只有我是孤身一人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并且开始至少三年的未知生活。
我知道我将在这里生活下去,但不知道从何做起。
托莱多离底特律和芝加哥都比较近,是典型的美国小城,没有雾霾,也没有多少华人。一开始的两周简直是灾难。虽然之前来过三次美国,但短期旅行和真的生活在这里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作为外国人,没有社保号, 没有信用记录, 没有驾照没有车——就像你完全不存在一样。虽然在国内就在网上租好了房子买好了家具,但是各种琐事还是叫人毫无头绪。
只好求助于自己组的住院医们。虽然大家都很忙,但是人都特别好。一个住院医主动提出来接我。虽然不巧我到的那天她值班,但还是帮我找来了另一个住院医,开车拉着我和行李箱,一路办手机、去超市,解决了燃眉之急。大家不上班的时候都会问我需不需要带我去哪里办事,校友李维哲同学大老远飞来帮我选车讲价,解决了我最大的难题。就这样我在两个星期之内把事情一件一件解决,成功安居,并且可以开着自己的车去上班了!
拿到车的那天,我对自己说:别人在你最需要帮助时伸出了援手,等到你有能力时也一定要帮助别人。几天后有一个同事需要有人半夜跑去底特律接他,我毫不犹豫地就去了。
训练
适应期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拿到各种必要的证书,作为急诊医生,我们要学会各种支持技能,包括BLS , ACLS等等,这些课程都由项目组统一安排,课程包括网络学习和预测试,现场讲座,技能训练,最后的Mega-code——作为医生独立带领团队处理一个模拟病例,还有笔试。这些证书包含了急诊医生最最基本的知识,就像集齐龙珠才可以召唤神龙,有了这些基本的技巧,我们才能面对临床复杂的病人。
最大的亮点是模拟实验室。这年头每个医院和医学院都有自己的模拟实验室,但UTMC的这个绝对是我见过最高大上的。2014年刚竣工的一栋整整4层的模拟中心,包含了从基础到临床各个学科各种高科技模块。有3D技术的房间让学生可以在各个器官里面行走;有常见的用作练习插管、深静脉、腰穿、缝合的假人;有机器人超声模拟器,可以显示探头位置、3D解剖以及真实病人的正常及异常图像;有围成一圈的模拟病房,每个病房里面都有模拟病人,像宇宙飞船驾驶室一样的中心控制室可以通过单向玻璃观察你的检查和处理,可以代表病人说话,并且根据你的处理给出相应的生命体征和实验室检查,充分模拟真实临床环境(有一次我插管失败了,模拟病人的舌头和喉头竟然肿的更大一点增加第二次插管的难度!);还有高度仿真的手术室和内镜模拟系统;甚至还有一间精装修的公寓房用来练习真实情况下的院前急救。
每天都有不同的主治医生和住院医来教我们,有时作为一个团队,一起处理大规模突发事件。每做一个案例,大家一起报告,互相讨论说出你的思路和想法,互相指出优点和不足,这种学习方法让我每天都有新的进步。
有一天模拟实验室的一个案例是医院疏散,要把整个楼层各种插管的、昏迷的、精神不正常的、正在生孩子的、能动不能动的病人都撤离到楼下停车场。“病人”有的是假人,有的是工作人员或医学生假扮的,还有家属,我们团队有医生有护士还有医学生。指挥官由猜数字的方式选出,我第一个就猜中了,连机会都没给别人留下。第一次做指挥官,开始有点紧张。后来仔细一想,这跟我之前的工作是一样的:作为leader不可能事无巨细事必躬亲,要了解并合理安排自己的团队。于是我就这么做了,安排三个医生一个护士的任务,具体他们需要多少人手要怎么做由他们自己决定,我则检查他们的进度,分配资源。这个案例做的非常成功,大大增加了我的自信,让我知道即使在英语环境里,只要我有能力,还是可以做一个很好的team leader,我不比任何人差。而且过去累积的经验都是财富,不管看起来多么不相关,总有一天是用得上的。
我们的课程里还有各种讲座,讲解急诊科常见病介绍医院的政策、电子病史系统、医学生轮转、科研、保险等问题。这些安排的最大收获除了知识之外,还让我们有机会在一个相对轻松的环境下认识未来要一起工作的上级医生和同事。这也是我选择这个项目的意愿之一:在3年的时间里可以亲身体验大学医院、私人社区医院还有地区性大流量公立医院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可以接触很多不同的主治医生,学习他们身上最适合自己的方面,争取能在毕业的时候成为我最想成为的医生。
轮班
最后两个周末,我们被分别安排在各个医院的急诊室做10个小时的轮班。主要目的是熟悉医院环境和电子病历系统。对我来说这几个轮班非常重要。申请成功进入急诊科的美国医学生至少有3个月以上的急诊实习经历,对急诊的工作比较熟悉。而我只在UNMC非正式的蹭了一个月急诊,主要还是小跟班,对独立看病还是信心不足。适应期的轮班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很好的过渡:可以像住院医一样独立工作,但是大家不指望你接手太多的病人,可以慢慢问慢慢查慢慢写,有什么问题也随时可以问主治和高年资住院医。
第一个轮班,应该是到晚上10点结束,我多留了一会儿想要处理完手上的一个刚做超声回来的病人。十点半左右我准备把手上剩下的另一个腹痛发热的小女孩转给另一个住院医时,主治开始向我提问:你有什么鉴别诊断啊?你觉得下一步应该怎么处理啊?你转给别人总得有个计划吧?你重新检查这个病人没有啊?给了泰诺体温退了没啊?没退还能给什么啊?剂量是多少啊?……我被问的目瞪口呆,穷尽思路后只好不停的说I don’t know。然后我又去看了这个小姑娘,跟她和妈妈解释了目前的检查结果和后面的计划,开了10mg/kg的布洛芬和CT。这时已经接近11点半,主治拉过一把椅子让我在他对面坐下,说:我知道这是你的第一年,也是你第一次轮班,不知道很正常。当我问你剂量时,我很喜欢你说的“我不知道,但我会再去看看”……后面他还说了很多,但是11个小时的轮班后我记不住太多。大半夜开车回家,鼻子反射性的有点酸,但自己觉得非常满足。
另一个主治跟我们说,第一年要像海绵,什么都学,什么都吸;第二年会越来越像某个主治,因为他们潜意识里认可这个主治的行医方式;第三年会开始摆脱主治的影响,建立自己的风格。虽然练的都是循证医学,但医学毕竟不是纯粹的科学,不管是面对病人还是学生,交流技巧都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我要努力提高的方向。
同事即亲友
这清闲的一个月的另一个收获,就是给我们新来的人足够的时间疯玩,增加了解,项目组也安排了很多活动,包括集体去大名鼎鼎的Cedar Point,坐各种世界之最的过山车。因为一旦开始工作,我们会被发配到各个科室干的天昏地暗,即使同在急诊每个人的安排也完全不同,基本没有时间互相了解了。
我们项目每年8个人,大家一起吃喝玩乐聊天吐槽让我有一种回到了高中的感觉。虽然每个人各有各的特点,但喜欢并适合做急诊的人都有相似的性格,基本都可以诊断轻躁狂+多动症。在一群不拘小节的人当中生活和工作对我来说简直就是天堂,我们的群聊记录都可以当相声看了。
7月4日,美国的国庆节,我们去同事家party。晚上到楼顶看烟火表演。夜晚的凉风吹着,可以看到不远处教堂的尖顶,到处都有人放烟火,就像我们的除夕一样。很多人穿着红蓝配色的衣服,为自由、为美国干杯,一瞬间有点想家。但是大家的欢声笑语又让我觉得很温暖。身边这些人以后就是我的家人了吧,在最艰难的住院医培训过程中,我们都是彼此的坚强后盾,我们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同甘苦共患难,然后在3年后的“毕业典礼”上把我们三年的生活做成搞笑视频放给所有人看……住院医的阶段很快就会过去,要珍惜痛并快乐着的时光。
欲了解更多资讯,敬请关注精品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