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很多地方的居民发现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自己在社区医院“被建档”了,这则新闻一时闹得沸沸扬扬,而大量假健康档案在社区医院的用途只是为了应付检查、获取补贴……继广州多家社区医院被曝光居民健康档案大量造假后,黑龙江、四川等地也纷纷发现了类似的健康档案造假问题。


究竟是什么制造了“假健康档案”


要知道,健康档案是我国向西方发达的医用标准体系借鉴来的一项非常好的管理方法,一份精确的健康档案可以为居民健康提供非常全面的信息和保障,也是医生诊疗是最值得参考的“数据库”。居民健康档案可以勾勒出疾病谱,当健康档案系统全面建立起来之后,政府主管部门就能更加轻松而准确地了解居民健康状况整体动态,以及制定下一步的公共卫生政策、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我国在本轮医改中将居民健康档案作为一项重点惠民工程,地方财政还为此拨出专款,目的就是为了在日后建立起健全的公共卫生服务系统。但无奈的是,很多地方的基层医疗机构专业意识淡薄,缺乏责任感,甚至见利忘义,有些也遭遇了居民不配合的尴尬,所以就引发了盲目追求建档指标、工作目标与客观现实严重分离等现象,种种问题综合在一起,终于引发了“假健康档案”的泛滥。

社区医院健康档案造假,背后隐藏的其实是政府、社区医院和居民三方关系的错综复杂。政府肯拨款、肯投入,对于社区医院和居民都应该是一件大好事,但善政为何不见善果呢?首先,有些居民对社区医院缺乏信任,对建档工作不配合;而社区医院又有指标压力,面临入户建档难的尴尬,夹在政府和居民之间实在为难,某种程度上讲,造假也是出于无计可施。所以说,问题主要还是出在职能部门的“硬指标”,把建档工作当成硬性任务“摊派”下去,是一种脱离基层卫生工作实际的手段,最终使得健康档案工作没能达到应有效果。

回想前些年,政府对基本医疗、公共卫生的投入不足问题十分突出。自从2009年新医改启动后,政府投入不足的矛盾有所缓解,但医改诸多环节,力度不足的状况并非一朝一夕能够改观。如今,社区医院假健康档案事件又再次提醒大家:政府对基本医疗、公共卫生的投入,在保证力度的基础上还要追求效益,不但钱要花到位,更要保证花得值。如果只是简单粗暴地把钱发给医院,然后下达硬指标,却忽视了工作任务的合理性、可操作性,那么不管政策有多好,最终的结局都很难理想。

假健康档案事件反映出的是医改道路上政府投入的“效益盲区”,为扫除类似“盲区”,应建立医改投入效益审计等相关制度,定期对政府投入相关领域的财政资金进行审计,不但要查“跑冒滴漏”以及贪腐行为,还要看资金投入的合理性和操作的规范性,目标直指最终的效益。只有这样才能对医改投入产生正确导向,避免医疗公共服务项目出现盲目上量、缺乏实效等弊病。


欲了解更多资讯,敬请关注建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