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医疗系统正面临巨大挑战。医患双方均对三甲医院趋之若鹜的现象,最终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在这种情况下,建立一个良好的康复服务体系,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机遇挑战并存 如何打破康复体系恶性循环

 

中国的康复医疗系统:机遇与挑战

中国的康复医疗确已发生明显的进展,但仍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从机构来说,很多三级医院都正在建立各自的康复科室,已有相应设施的医疗机构也在计划改善服务设施。越来越多的二级医院正处于康复医院的转型中。社区层级的医疗机构所面临的挑战最为艰巨,他们的床位使用率非常低,很难实现专业的康复服务。

中国有关康复医疗的政策非常明晰。康复医疗体系的概念应普及至国家、省级及地方层面。但想要真正了解康复体系的三个阶段(医院、康复中心、社区),仍有很多工作需落实。

此三个阶段分别由独立的组织所覆盖,之间没有转诊的链条,患者并不能流畅地从一个层级转至另一层级。障碍之一,是并未建立起一个达成共识的、专业的患者临床路径。参照荷兰经验,想要在专科医生之间建立起对于康复医学医用标准的认知,尚需时间。障碍之二则表现于预算系统中,转出一名患者,也就意味着转出了收入。

即便在同一家医院中,从其他专科转入康复室也不容易,只有当康复室隶属于那个科室时,患者才能顺畅地转移至康复病房。是否能在医院中成功建立康复科室,依赖于医院的管理者是否将其作为首要考虑,因为他有权干涉科室之间的转移关系。

如上所述,很多二级医院正处于转型为康复医院的过程中。在目前的预算系统中,这些医院希望保留急诊室或是全科医院的床位是可以理解的。这是他们为防止三级医院不愿将患者转至康复医院的缓兵之计。由此导致的结果是,一些新的康复医院不得不将一些用于康复设备的财政投入,投资于一些先进的诊断设备,从而降低了医院康复服务的质量。

基于康复服务的社区服务中心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对于他们来讲,想要找到愿意在此工作的医生是非常难的。其雇佣的条件不具有竞争性,且患者也更愿意前往三级医院就诊。

根据国家康复指南,三级医院最长的住院日为30天,二级医院为40天。虽然此机制能激励患者转诊社区,然而,国际经验显示,好医生会为那些真正需要长期住院的患者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早晨出院、下午重新办理住院的现象并不少见。

我们高兴地看到在中国的康复服务体系中,有很多医生决策者已着手实现其目标:建立一个双向转诊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虽然他们的努力和进步有目共睹,但是如果追问他们未来的发展目标,他们的回答如出一辙:我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认识什么是真正的双向转诊服务体系。一个医疗服务可以有更好的学科发展前景,但是如果其发展与预算、利益背道而驰,就很难实现了,这也正是当下中国康复医疗的困境。

 

打破恶性循环

如何打破这种主要由于医疗和财政不平衡所导致的恶性循环?

一个理想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其进入路径有二:通过医院急救中心或是直接来自社区(见图)。路径一,医院急救中心要先为患者进行康复评估,了解患者疾病的复杂程度,为其转诊至康复医院的多学科康复部门,或是转诊至社区康复中心接受单一治疗。在康复医院接受多学科治疗以后,患者将继续转诊至社区服务中心,接受更具针对性的恢复治疗。

路径二,社区服务中心对患者进行康复评估,如果患者病情较为复杂,则将其引导至多学科的康复部门。如果需要进行疾病的后期恢复,如社会活动参与等,则可由社区中心为患者提供服务。一些病情较为简单的患者也可在社区服务中心接受单一治疗。想要将这种理想化的康复服务系统转化为现实,需要建立规章制度和激励措施,以期恢复医疗和财政之间的平衡。对此,笔者提出了如下建议以供参考。

 

规章建议

康复医疗应包含以下五个功能:在社区的康复评估;在社区的单一治疗;社区重点在于恢复社会参与能力的多学科康复治疗;康复医院重点在于恢复移动或是活动能力的多学科康复治疗;在急救中心的康复评估中,只有急救中心的患者能够有资格接受该中心的康复评估,其他的患者均需在康复中心进行评估。

每个功能都需要配备与之相适应的专门的员工和设备。对于专业评估人员来说,基本的设备、评估设备和工具则必不可少。一家康复医院需要专业团队,还需要配备基础和高端的设备。一家社区中心需要基本的设备、治疗师以及社工。

事实上,前三个功能均可由社区中心覆盖。另外两个功能则可分派至各个医院或是能够满足设备要求的联合体。

 

制度建议

想要申请注册带有康复部门的三级急救医院,需要具备以下条件:其康复中心具有一定规模,且能够进行内部转诊;与康复医院和社区中心建立了正式的合作关系,签订转诊协议。按协议,医院内的康复医生和治疗师10%~20%的工作时间,前往康复医院或是社区中心工作。

持有执照的二级康复医院,应符合以下条件:没有急诊室,或是没有与急救医院所提供服务相关的功能;与社区中心建立正式的合作关系,签订__转诊协议。按协议,在康复医院的医生和治疗师10%~20%的工作时间,前往社区中心工作。

没有转诊协议,将无法建立起成熟的康复服务体系。这些在建立合作伙伴制度中,有关工作时间的规定,将有助于知识的交换,且有利于社区中心招募员工。

 

激励政策建议

不同康复机构的每个功能权限都有固定的预算。其激励措施为:每减少10%的平均住院日,预算只减少5%,剩余部分则可作为奖励自由分配。平均住院日这一指标对于不同康复阶段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我们建议医院评估时间为1周,与恢复移动或活动能力相关的多学科康复工作的时间为6周,社区中心的康复治疗时间为3周,共计10周。

社区中心的评估工作对患者免费,再加上康复医院的医生会定期前往工作,将能够激励患者前往社区中心就诊。与此同时,在康复中心工作的康复医生和治疗师的工作条件也应有所改善。

 

医院容量

对于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工作的流畅性来讲,医院的病床数量至关重要。在中国的某些地区,倾向于将大量投资投入至扩大康复病床。对于病床短缺的医疗机构来讲,此方式确可起到积极作用。但是对于社区的康复机构来讲,这种大量的康复病房的投入埋下了潜在危机。国际经验显示,病房容量超过中间水平,容易降低医疗服务的水平,例如发展为单一治疗的康复机构,就会对社区造成不利影响。


欲了解更多资讯,敬请关注中国建筑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