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务院医改办公布新一批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名单,被看做医改重点、难点的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在继续向前推进着。回顾2010年首批试点改革以来的历程,新一轮公立医院改革的稳步推进,无疑对产业格局的优化十分必要。
在相关部门发布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但很显然,在改革的初期阶段,这一层公益内涵显得十分模糊和混沌。很多人把“公益”二字简单地理解“非营利”,甚至认为公益就是发放免费福利……导致很多人认为公益性医院必须公办、必须全额拨款等等。将公益与效率和效益对立起来,是一种粗浅和不负责任的行为,这种现象曾经在医院管理层面有过很深的烙印。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大家认识水平的提高,行业内终于逐渐清晰认识到:公益是指有关公众的福祉和利益,是一种非常广泛和博大的东西。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应该体现在非营利、公共筹资、政府主导、均衡配置和平等享受五大特征上。
而改革的另一个重点无疑是医药分开,因为这一环节涉及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所以得到了业内的普遍关注。曾经,国内很多地方盲目而简单地学习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医药分开经验,创造除了“南京”、“宣武”、“芜湖”等一系列的所谓国内新模式,但最终都以补偿不到位、利益关系乱、责任不明确、员工不满意等诸多复杂原因而宣告失败。
有业内资深人士明确提出,医药分开指的应该是经济利益的分离,通过取消加成,达到降低费用、规范行为、缓解矛盾的目的,并提出群众受益、补偿完善、良性激励三大要素。在探索实践的曲折道路上,到现在国内终于基本形成共识:简单粗暴的零利率手段无法改变医院的趋利行为和服务质量。
过低和扭曲的劳务价格是大处方、大检查、过度医疗持久存在的主要原因。北京、深圳、浙江的改革试点,将药品加成的补偿平移为劳务价格补偿,患者支付增加部分由医保按原药品支付比例支付,取得理想结果。更有上海市级医院和福建三明等地,探索按岗位工作量和绩效考核核定医院工资总额,或探索医师和院长年薪制,强调公益性、抑制趋利性,破除了“以药补医”。
另外,比较值得肯定的是,医疗工程服务体系建设是目前公立医院改革中进展比较平稳的环节,效果相对较好。新医改以来,各地的村卫生室、乡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服务机构都在加强建设和管理,一系列举措使得基层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得到较好落实。
然而最终,城市大型公立医院改革仍是医改成功与否的试金石。要充分认识到的是,目前改革所涉医院,要由规模向内涵转变、医疗行为由趋利向公益转变,面对既得利益调整、理念观点冲撞、行为习惯改变等等突出矛盾,必须克服艰巨的困难。
《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指导意见》中指出,积极探索多种管理模式的尝试,在公立医院改革中致使出现了管理名目繁多、冗余的现象,不同隶属关系的多种模式让人眼花缭乱,全国各地“医疗联合体”更是五花八门,借鉴价值不大。接下来应该以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实现决策权和经营权分离,规划管理、绩效考核、学科整合、资源共享、统一医保等专业化管理均应同步积极探索。让人担忧的问题是,多级财政、多头行政造成的壁垒难以打破,规划、财政、国资、编制、干部聘任等部门仍旧各自为政,为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障碍。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决定》,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为最大亮点。国家卫生计生委已将国企医院改制试点等纳入2014年医改重点工作。总之,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基础上,理性梳理得失利弊,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对得到共识与被实践证明成功的改革积极推进、稳步推广,一定能开创公立医院改革新局面。
欲了解更多资讯,敬请关注专家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