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和“多”为核心竞争力的思维,在中国盛行。记得80年代的温州商人,有手上戴五个粗大的金戒指的。对于商人来讲,当时可以显示自己的实力,谈判中可以增加筹码。自从上海大型国营商场被冷落,陕西北路各种街边小店大受欢迎的时候,会感叹于人们观念转变的迅速。

  联想到医院的规模扩张。记得上海申康医院管理集团老总高解春教授提了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为什么在中国,热衷于搞几千、甚至上万张病床的巨无霸医院,都不在沿海发达地区?为什么不可以把八千张床位的医院,变成八家千张病床的医院,分布在各个地区。那样,老百姓看病不是更方便吗?”是啊,观念使然。

  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是在2010年的夏季。鉴于过去自己的经历和个性,做大规模似乎是我的优势,如杭州血管外科中心。也基于当年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血管外科的快速发展,我花了几周时间,赶在医院中期工作会议前,写了长达五页的工作计划书《关于建设全国最大规模血管专科的可行性报告》。记得最后一句是:如果在两年内不能实现,我愿意主动提请辞职!

  在中期工作会议的中午休息间隙,我在电子书上意外地读到了一篇文章。文章提到了恐龙、狮子,这些貌似强大的动物,实则弱势。也提到了许多企业因为规模越来越庞大,导致管理系统越来越复杂,觅食能力越来越差,最终丧失核心竞争力而导致崩溃的例子。

  文章更提到:精致比庞大重要,质量比数量重要。原来,精致和质量,可以让事业走得更远。本该在下午上交给院长的计划书,被我悄悄地撕毁丢弃在垃圾桶。两年后,因为自由执业而辞职。

  中国不乏手术数量、床位数全球最多的医生和医院。为何全球顶级医生和医院,与中国无缘?1998年我在美国罗马琳达大学医学中心的时候,惊讶地发现:该医院的世界顶级的婴儿心脏移植中心,手术数量在当时还只有可怜的数百例。

  有一次在手术室过道上,有幸遇到该领域的世界级先驱Dr.Bailey。我表达了我的疑问。他告诉我:外科医生要牢记,每做下一台手术的时候,都要想一下是否有改进的地方“。我恍然大悟。

  我们的许多医生,十年前和十年后的手术,几乎无异。当然,我们也不乏手术技巧高超的医生。但是,懂得”Why to do“比”How to do“ 更重要。低水平重复,无法造就外科大师!

  最近有几位国际医生朋友来上海,聊起医院的规模。原来,在管理研究上早已发现,超过千张病床数的医院,管理效率将明显降低。当日手术中心的效率,开始明显超过传统医院。难怪,在发达国家,当日手术中心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更可以理解,世界著名的梅奥医院和霍普金斯医院的床位数,远低于中国的绝大数三甲医院。

  在当今国际上在削减医院床位数量的趋势下,有必要反思国内公立医院追逐超规模的落后思维,也有必要提供给私立医院投资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