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务院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意见出台,大佬、土豪、屌丝纷纷摩拳擦掌,迎接“健康产业八万亿盛宴”。于莺牵手美中宜和开办新诊所担任CEO、张强成立医生集团、卓正医疗完成A轮融资……这些新闻就像是春药,挑逗着无数医生蠢蠢欲动的心。

  很多医生开始兴奋地规划起来,前几天有个小伙伴跟我讨论辞职创业,当我问他想要做什么、产品是什么、商业模式是什么的时候,他却支吾起来。我问:“既然没想好,为什么要辞职?”他脱口而出:“体制内当医生太苦逼了。”我反问:“做什么不苦?”他嗫嚅:“医生出来还是有很多机会的,那么多人想进军医疗产业,他们需要专业人员……”听到这里,我一声“呵呵”。

  不可否认健康产业的春天正在来临,但这绝不意味着遍地黄金闭眼就能捞一把。开办诊所、医药销售、移动医疗,不管哪个方向,面对的都是市场,终极考核指标只有盈利。而医疗却是国内绝无仅有的计划经济产业,大多数长期被豢养在体制内的医生,几乎没有市场概念。冒然想去做市场经济的弄潮儿,只怕一个浪打过来,就被拍死到岸边了。

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医生创业准备好了吗?

  事实上,这一幕早在30年前就上演过一回了。80年代中期,很多人无法忍受国企的束缚,纷纷走出体制下海创业,可惜随着改革开放浪潮越来越汹涌,多数人都被淹死了,只有个别人游到了对岸。如今中国的市场环境,跟30年前比竞争更为激烈。

  尽管政府不停出台政策支持社会办医,而民间资本进军医疗产业还是存在很多玻璃门。聚光灯下在社会各界支持中反复折腾一年的才开办诊所的于莺,正是这个残酷事实的有力证明。如果没有资本合作,凭借个人力量去开办诊所,各种潜规则将可能耗尽你的精力和资源。而诊所的运营和管理,是纯粹的商业运作,如果在经营管理方面缺乏经验,甚至根本就不认为管理是一门专业,仅凭理想和直觉去做事,最后可能会跌得更惨。

  有同学驳斥我,现在移动医疗这么火爆,IT行业急需专业人员的指导,我们的专业就是优势。听到这里我又是一声“呵呵”,前段时间我专门花了半天时间搞定手机RSS订阅看文献,然后迫不及待地把以前下载的医学文献阅读类APP全部卸载。这些被我无情抛弃的APP都是目前最热门的,但跟业外的APP比起来用户体验极差。而造成用户体验差的根本原因,恰恰是过于专业。这似乎是个悖论,却又是不争的事实:专业人员设计产品的时候,无形中会被专业思维引领,即使是有意识去改变自己的思维习惯,也很难做到真正站在用户的角度去想问题。所谓的专业就是优势,只是很多人一厢情愿的天真想法。而这些产品能够占领市场,只是因为他们抢占了先机填补了领域的空白,一旦有用户体验更好的产品出现,结局很可能不再乐观。

  至于像前文中提到因为受不了体制内的苦逼生活而想跳出来的小伙伴,真心奉劝一句,省省吧,以你的性格一定是在体制内过得更加舒服。我认识的一个自己创业,成功拿到投资的女医生,她在最初的两年几乎全是自己单打独拼,熬夜写代码,下夜班后去谈业务,通宵熬夜也是常有的事儿。于莺几乎每天都是两点入睡,六点起床,甚至会一天转战三个城市,这种辛苦,绝非是一般人能够承受。在只靠能力和业绩考核的岗位,远远比体制内的工作更辛苦,更缺乏安全感,但也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去激发你的最大潜能,实现自我突破。

  于莺、张强和朱岩们的成功,并不是因为幸运地拥抱了良好的市场机遇,而是他们早已对医疗体制和市场有了全面的认识,具有“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化服务理念,不断去适应市场的要求及时调整,并且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努力。这绝不是一个浪漫的旅程,而是一段残酷的战斗。市场不相信眼泪,理想却并非遥不可及,他们在无数的挫折中,不断突破承受的底线去享受挑战自我的快乐,才会有今天的成功。

  但,未来风云变幻,即便是创业成功者们,仍然要时时去接受市场的考验。对于想要创业的医生小伙伴,我只想说:出来是未来的方向,出走是一种可贵的勇气,而出走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够成功,陆地上的兽王未必一定可以在海中称霸,想去市场经济大潮中冲浪,不仅需要有过硬的本领,更需要完全不同于体制内的价值观,但不走出体制,则有可能会成为化石。

  只要你做好了迎接市场经济大潮的准备,这段历程可能并不浪漫而美好,却会是你一生最宝贵的财富和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