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北京金融街建起了一家高端养老院,不仅花树掩映、环境优雅,还配有多功能厅、文化活动中心、阅览室、医务室、康复中心、心理咨询室等综合配套设施,更有具备专业护理知识,全部科班出身的90后一线护理员。如此优越的条件和高端的服务,如是普通民营养老院一定价格不菲,但这家尝试“公建民营”新模式的养老院一张床位每月只收3600元,这和同地段、同水平的养老机构相比已然不是一般的优惠,报道称优惠的原因是有政府补贴。金融街这样的黄金地段出现如此“物美价廉”的养老院,不免让人浮想联翩。

   “公建民营”养老院是由政府投资建设,然后交由企业、社会组织或者个人来经营管理的一种新型养老机构建设模式。这种新模式是在公立养老院“一床难求”,民营养老院条件参差不齐的情况下产生的。民政部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城乡养老机构发展到4万多个,养老床位365万张。平均下来,每50个老人拥有不到一个床位,供需矛盾凸显。在这种情况下,收费较低、条件较好的公立养老院便成为很多老年人的首选,变得炙手可热,“一床难求”。比如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已有9000多人在排队,且数量还在不断上升。

  面对巨大的养老机构缺口,数量有限的公立养老院根本无法满足需要,因此,很多民营养老机构在民间兴起。但这些机构要么条件好但收费高昂,动辄月费用过万元,有的还需缴纳几十万、上百万元的押金,普通老人根本负担不起;要么就是收费低廉,但条件较差,位置偏远,服务质量难保证,很多老人不愿入住。为了解决这一困境,政府有关部门开始尝试这种“公建民营”的模式,这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有益的探索。但这样的探索一定要合理规划,严格管理,否则难免有人会钻法律和政策的空子,从而滋生养老腐败。

  据相关报道,很多安居低价优质养老院的老人坦称,自己是托关系、找渠道才插队住进来的,如果正常排队,估计在有生之年根本没有入住可能。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条件优越的养老资源纷纷被部分“特权老人”争相占用,反思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关键还在于不够公开透明的排队制度。

  若要确保资源公平配置,严防养老腐败,需从完善制度上下功夫。一方面,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申请办理入住的条件、程序、相关的责任部门以及违反规定的处罚方式等。另一方面,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将排队等候的人员信息及相关情况在官方网站上公布,接受社会各界监督。此外,政府应加大对中低端民营养老机构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托底”的公共服务职能,加强对三无老人、五保老人等弱势群体的帮扶力度,坚持“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控制”的思路,多途径兴办养老服务机构,为有不同需求的老人提供“个性化”的养老服务,让老年人真正“老有所养”、“老有所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