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国市场研究公司Lux Research发布了一项报告显示,未来10年全球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可能翻8倍,从2013年的51亿美金增长到418亿美金。其中临床应用的症状监测类(vital sign monitoring)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从2013年的3.72亿美元,快速增加到2030年160亿美元,到时将超过个人消费类移动医疗市场——从2013年的25亿美元增长到2023年的70亿美元。

  目前移动医疗的投资热点集中在针对消费者的移动产品上,包括硬件和软件。这种商业模式长期会受到谁来支付产品或服务的困扰。尤其在中国,个人医疗支出比例高,医疗保障形式单一,医保压力大,不可能为额外的服务和产品买单,而走个人消费者市场,推广成本大,非迫切性需求的话,个人消费者积极性不高。

  临床类移动产品应用的最大价值是可以直接提高医院或医生的工作效率并带来便捷性。此类产品未来会非常有市场。这类产品就功能来看来可以大致分为三类。

  首先是临床症状监测类(vital sign monitoring),主要用于实时监测病人的身体指标,以便医生作出快速的临床反映,而临床研究也表明,此类产品的应用可以缩短病人康复的平均时间,或者降低病人再次住院的概率。比方说,美国梅奥医学中心(Mayo Clinic)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旗下自主开发的一款移动监测类App让心脏支架手术后的病人3个月内再次复发比例降低约40%。

  这款移动应用有两项功能,一个是提供心血管疾病和康复健康信息,另一个是监测病人主要健康数据,包括体重,血压,血糖,活动程度以及食谱。这些指标非常基本,但实时监测有助于医生通过远程了解病人的身体动向,以便及时作出诊断和临床决定。

  这类产品有助于医生提高工作效率,控制医疗成本,未来有望快速发展。这类产品专业性很高,可能需要针对某一类疾病专门开发,设计特殊功能,但一旦投入使用,医生方面的积极性会比较高。

  而在中国,推广这类产品最大的困境有两点。首先,目前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还比较混乱,缺乏临床数据的支持,也没有第三方机构去采集分析这些数据,证明其是否有效。其次,如何把这些有效的专业性移动医疗产品和医生的工作流程对接,在不给医生目前诊断流程造成太大影响的前提下,平稳融合到整个治疗过程中仍然是一个难题。

  另一类则是成为处方的专业移动医疗产品。比如美国的WellDoc主要进行慢性病管理的移动技术开发,旗下一款糖尿病管理软件Blue Star是美国市场目前唯一一款通过FDA认证且需要医生处方使用的糖尿病管理App。这款产品为确诊患有II型糖尿病并需要通过药物控制病情的患者设计,类似于药物治疗,为患者提供实时消息,行为指导和疾病教育,推送至患者的移动设备。

  这类处方型产品数量比较少,专注于某个领域,但专业性很高,已经获得保险公司认可,患者可以获得保险公司的报销。这类产品目前在中国属于空白,加上商业保险缺失,短期内不太可能发展。

  最后一类主要服务于医生和医院的专业软件,可能是最适合目前中国现状的。举个例子,美国有一家叫Advanced ICU Care的公司为医院提供远程的重症病人生命症状监测并实时传送到医生的移动设备上,帮助医生随时了解病人动态并记录连续的数据,用于辅助诊断。这类产品直接方便了医生,因此医院非常乐于使用并支付。

  在中国也有类似偏医学的产品,比如交大旗下科技公司开发的专门为社区医院提供远程心电图诊断的服务,由于大部分社区医院缺乏专业心电图诊断医生,很多复杂的案例在社区医院无法得到正确检查,医生被迫让病人转向更高级别的医院。交大开发的这种心电图远程应用可以将心电图实时传回数据中心,在15秒之内作出诊断并传回。这是移动端医疗在专业领域的一个比较实际的应用。

  这类产品主要目的是方便医生,在中国缺乏医疗服务支付方的大环境下,是比较容易进入的领域,最大的门槛仍然是技术和专业性,如何真正帮到医生,同时又不太多影响到他们现在的工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