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现代化综合医院,增加3000张床位,让家庭责任医生成为居民健康守护者,把医疗服务做成健康产业,建立国际医疗城。日前,滨海新区出台了《滨海新区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新区将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成为辐射环渤海地区的区域性医疗卫生副中心。

  新扩建多所医院 增加3000张床位

  “十二五”期间,新区将高标准新建一批现代化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包括滨海新区人民医院、天津医科大学空港国际医院、天津医科大学生态城代谢病医院等,同时高水平改造第五中心医院、汉沽医院、大港医院、港口医院、塘沽安定医院、塘沽传染病医院等医疗机构。扶持海洋石油总医院、大港油田总医院、永久医院等企业医院发展,支持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通过新建、扩建一批医疗机构,将增加床位数约3000张,床位总数达到9500张,新增卫生技术人员约2000人,在相对数量上基本达到目前天津市核心城区的水平。

  为增加医院内涵建设,将加快第五中心医院、泰达医院、港口医院、汉沽医院、大港医院和海洋石油总医院的建设,按照管理、技术、人才规范化标准要求,提高医疗技术、服务、管理水平,建成一批三级医院,创建3-5所三级甲等医院。卫生局工作人员透露,到2015年,在主要指标中,居民人均期望寿命将达到80岁,孕产妇、婴儿死亡率分别控制在10/10万和6%。以下,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控制在220/10万以下,这些指标基本达到了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在医疗服务特色方面,新区将建成一所集医疗、科研、教学、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区域性中医医院,并在二、三级综合医院建设中医(中西医结合)科,加强中药房标准化建设,强化中医药服务体系,并全面建设“国医堂”。此外,还将进一步发展专科医院,突出专科特色。卫生局相关人员介绍,专科医院将借鉴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的经验,提升塘沽传染病医院、塘沽口腔医院、塘沽安定医院等专科医院医疗技术服务水平。同时根据医疗服务需求、疾病谱变化趋势,建设妇产医院、儿童医院、眼科医院、口腔医院等专科医院。

  根据天津市急救中心三级网络组织模式,新区将建立统一高效的院前急救体系,整合塘沽、汉沽、大港、开发区等辖区120指挥调度体系,新建天津市滨海新区急救中心,下设急救点,建成新区统一的急救通讯指挥系统,完成新区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同时构建快速高效的院前急救体系。

  社区卫生服务站 步行15分钟内到达

  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部分置为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和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新区将推进社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构建新型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做到一个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一个专科特色、一个服务品牌,大医院在业务技术上对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实行一体化管理,提高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和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和工作水平。按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方案,加快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标准化建设,原则上每个街道设置一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3-4个居委会或1万左右人口设置一所社区卫生服务站,使居民步行不超过15分钟可到达一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大医院要在城市社区服务中心建设1000平方米的门诊部,引导患者向社区流动,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形成“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医疗服务格局。

  以全科医生为核心,组建家庭责任医生团队,合理构建家庭责任医生服务网络。以社区常住居民、重点慢性病病人和高危人群为主要服务对象,通过签订家庭健康服务协议,开展居民家庭健康管理、卫生咨询等服务,推行预约就诊,实现双向转诊。通过建立家庭责任医生信息公示制度,发放家庭责任医生联系卡,落实医疗技术支持、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人才队伍培养等相关政策保障,使家庭责任医生逐步成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鼓励高端民营医院 建设国际医疗城

  为了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新区将大力发展高端特色的民营医疗机构。制定和完善社会资本办医的扶持政策,使其在规划设置、技术准入、科研立项、职称评定和继续教育等方面享有与公立医疗机构同等待遇,鼓励提供特色服务、高端服务,为民营医疗机构建设与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加强对民营医疗机构的监管,引导民营医疗机构依法经营。

  将医疗卫生服务发展成健康产业,新区将规划建设滨海新区国际医疗城,集医疗服务、康复疗养、老年护理和商务配套于一体的现代医疗产业集群,开发医疗保健服务和养老服务,开拓健康消费市场,培育面向环渤海地区的高端医疗服务市场。有序组织健康管理、心理咨询、疾病照顾、健康咨询、家庭医生和健康因素研究等项目的准入。

  

新区将创建3至5所三甲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