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普通的临床医生往往会担当这些角色:床旁问诊病人,和家属交待病情,开具相关的检查单和药物,警惕既往不良药物反应,计算检查和药品花销,计算不同省市、不同企业的医保涵盖范围,教育病人和家属,倾听患者心声,调节病患本人和家属对诊疗方案的分歧……这还都局限于临床诊治的一方面,而尚未谈及科研、教育、行政、公众媒体、政策法规、商业公司。纵使医生是先天的“博物学家”,面对如此多的头衔、责任、权利,或者面对如此多的选项,也难免不会眼花缭乱,模糊了最根本的定位。


不只是医护:新加坡医疗服务的另类工种


当下社会的结构和各色工种已然不再推崇“个人英雄主义”。精细分工、适时整合成为一个行业繁荣稳固的基本准则。能者“多”劳,在很多时候已不再是金科玉律;多劳,并不意味着高效。

因此,这就需要在一个完整、科学的医疗系统之上,将医疗活动进行精细的分工,彼此协作,才能保证医疗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

新加坡的医疗系统首先具备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大体包括以下几种:

 

初级健康服务体系

主要是家庭医生(Generalpractitioners)在社区诊所以及私立诊所提供基本的诊疗。如有必要,可以转诊至综合医院。新加坡大概有18家公立诊所(polyclinics)(覆盖20%的群体)以及1500家私立诊所(private medical clinics)提供“一站式”服务,包括接诊、简单检查、出院后患者随诊、疫苗、常规体检以及健康教育。

 

综合医院

全岛共8家公立医院(包括:新加坡中央医院SGH,国立大学医院NUH,樟宜总医院CGH,陈笃生医院TTSH,邱德拔医院KTPH以及亚历山大医院AH),其中6所是综合医院,一家妇儿医院(KKH)以及一家精神科医院(IMH)。

综合医院有各个专业的住院及专家门诊,24小时急诊部门。另外,有6所专科中心包括肿瘤、心血管、眼科、皮肤科、神经科以及齿科。2012年的统计数据为,25家医院(公立+私立)和专科中心10756张病床,平均下来,每1000人有2张病床的比例。85%的公立医院床位大概在185-2010张左右,而10家私立医院相对较小,大概20-345张床位不等。

在公立医院中,患者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病房,81%B2/C级的病房,报销比例较高;19%B1(报销比例20%)和A级病房(患者自负全部费用)。2012平均住院天数5.8,病房利用率85%左右。

 

中长期关怀中心

如患者可以出院,但在家里得不到较好的照顾的话,就可以降阶到这样的中心进行康复、继续简单药物治疗等等。这样的中心可以提供白天看护、或者全日制看护。

也有所谓家庭服务(Home-based services),针对容易跌倒、行动受限的老年人,可以有医生、护士上门看病人,也有临终关怀专科(palliative homecare)的医务人员会到家里提供医疗和精神上的治疗,抚慰情绪。有陪护人员(Escort/Transport services)可以送病人到诊所随诊,年长者可以定制服务套餐(Ensuite services)如个人卫生、打扫卫生、提醒用药、辅助阅读等等,任何有助于恢复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关照都可以定制。甚至还可以送饭菜上门,Meals-On-Wheels,每日三餐送到家里。有些患者在住院时候还会向我们抱怨,送的饭菜不够可口!

另外有医疗中心制的服务(Center-basedservices),主要负责某个社区的病人康复。如社区康复中心(Community rehabilitation services),主旨在于提高患者的功能恢复,尽可能回到患病之前的独立生活水平,保证他们能继续享受生活,活跃于社区;再如,健忘症日间中心(Dementia day care services),可以提供每日治疗,也鼓励家人的参与,保证患者安全;公立日间中心(Social day care services)主要针对白天子女要工作、老年人自己在家的情况,可以为老人家提供各种健身、娱乐,陪他们聊聊天,说说话。

 

住院性质ILTC

这一类服务中心包括:社区医院(community hospital)、慢性病医院(chronic sick hospital)、养老院(nursing homes)、住院临终关怀(inpatient hospices)以及庇护所(sheltered home,主要针对精神上疾患的病人)。这些中心是我们在综合医院中最常转诊的地方。有公立和私立之分,常常因为床位不够而病人无法出院,留院等床位,往往需要社工的协助,以及往返多级的沟通,但结果都是为了保障病人的安全。

以上四类大概囊括了医疗服务机构的种类。2013年,新加坡共有10953名医生,人均医生比例是1490,逐渐在上升,平均每1000个人就有2名医生可以提供服务。

这个错综复杂的结构牵涉了多种医疗机构,政策、财力、资源的协调最终保证了相对平衡的发展,公立资源无法满足需求的基础上,有私立的机构来互补。受益者自然是民众。

除此之外,这个医疗圈子里还有其他身份的工作人员,包括:药剂师(pharmacist)、读片师(diagnostic radiographers)、营养师(dieticians)、职业治疗(occupationaltherapistOT)、康复师(physiotherapistPT)、足部治疗(podiatrist)、假体矫形支具师(prosthetist&orthotist)、放射治疗技师(radiationtherapist)、语言训练师(speech therapist)、调光技师(optometrist&opticians)、听力技师(audiologist)以及医疗社工(medicalsocial worker)等。

这些专业的人员,活跃于各个医疗机构,对患者评估和治疗。很多时候,对于主治医生来说,有极重要的意义。对于有需求的病人,作为医生,只需要请会诊即可。一句话的医嘱,护士则会联系相关人员,在住院或出院后帮助患者解决问题。

可以想象,这么多角色的参与,这么多种专业人员的培训和上岗工作,和医生、医院的合作方式,网络信息的覆盖,一定也经历了三番五次的调整和改革。现在,转诊患者去降一级的医疗机构,可以在线AIC系统申请,主治医生和OT/PT/MSW共同来协助决定患者应该去哪一级的中心最有助于治疗。

近几年,又引入了患者协调人员(patient navigator/patient coordinator)在刚入院时候就可以全方位分析患者的功能状况,做大致的估计,比如可以提前申请社区医院的床位等,极大的缩短了住院时间。那么临床医生所需要做的,真正就只剩下利用医学院学习的知识,问诊、查体、检查、治疗。复杂的实际社会问题,有各方面的支援。患者满意度也很不错。很多临床的决策,如对于晚期肿瘤患者的治疗方案,的确引来临终关怀的医生、社工等参与,召开患者家庭会议,共同作出最有利于病人、家属的决定。

医疗是个复合名词。作为临床医生,能做的相对有限。但如果把全部的期望、要求、任务都寄于医生一人身上,不现实也不可能有良好的效果。毕竟,术业有专攻。如同精神疾病,这个在很多发达国家相当高发的疾病,目前在中国的患者数量相对极少;不是真正没有病人,而是很多病人并未得到诊断。专业的深度越深,越能提高一个整体的效率;更重要的是,对于病人,效果更好;对于医生,也更单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