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3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医疗管理服务指导中心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发布,明确了作为国家卫生计生委的直属联系单位,医疗管理服务指导中心为正局级事业单位,事业编制30名。这个新成立的中心与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二者在职能上有类似,职责内容都是关于公立医院改革中的热点问题,比如医疗安全、医院评价、合理用药、绩效考核、推动社会办医等。
但二者又有不同,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更倾向于制定政策规范,建立制度标准,而新成立的医疗管理服务指导中心,则更倾向于实施、技术指导等,工作内容更加细化。
建立“医疗管理服务指导中心”的设想早就有,终于在2014年下半年中心成立,隶属于国家卫生计生委。业界推测,某种程度上,新成立的医院管理服务指导中心可能是新医改“管办分开”的一种新尝试,以机构改革的方式带来决策和监管的分开,医疗管理服务指导中心更多的以执行者身份出现。
虽然医疗管理服务指导中心目前刚刚启动,但在国家卫生计生委的直属事业单位里,一直都有相关的机构在协助行政部门管理公立医院众多繁杂的事务,它们或是参与政策制定,或是充当智囊,有时候甚至还会站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上。周末君在此做一点简单的梳理。
医院管理研究所:左膀右臂
首先是国家卫生计生委医院管理研究所,也就是原来的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这家研究所在医院管理界应该是无人不知了。在这两年闹得沸沸扬扬的新一轮医院等级评审里,医院管理研究所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而在管理研究所里,还有三个专业委员会,包括医疗服务标准专业委员会、医疗机构管理标准专业委员会和医院感染控制标准专业委员会。这几个委员会负责的标准,包括医疗服务相关的质量、安全、服务、技术、绩效,合理用药、医务人员执业,医疗机构及其内设机构的组织规模、结构、标识,医疗机构设备、设施及人员配置,医用设备的安全使用,与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的管理、评价、预防技术等,涵盖了医院管理运行的大部分内容。
医院管理研究所参与的另几项工作也是公立医院院长们特别关心的,比如临床重点专科的评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监测等,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办公室也设在研究所,甚至办公室发文都是由研究所代章的。这几项,每个都是医院管理的敏感环节。
卫生发展研究中心:改革智囊
2010年原卫生部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基线调查工作,2012年原卫生部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评估工作等,都有一个机构的身影: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就在不久前44家委预算管理医院作为医疗系统的“国家队”,就实施了由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牵头制定的绩效考评办法,成为大型公立医院经济管理样本,未来有望上升为制度在公立医院管理中推行。
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的前身是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于1991年经国家编委批准成立,是隶属于国家卫生计生委的国家级研究机构,是国家卫生计生委的技术咨询和智囊机构。
和医院管理研究所相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涉及的领域更宏观,在这个中心在15个研究室里,和公立医院相关的主要是医院管理与改革研究室,负责公立医院改革与治理、战略发展、医院绩效评价、医院成本薪酬等研究。
卫生发展研究中心最重要的就是拥有一批卫生专家资源,这些专家多次到地方调研公立医院改革情况,和地方卫生局、医院等就公立医院改制有关情况、操作方法和相关政策、取得的成效等进行交流、讨论,再结合理论研究,参与卫生改革发展实践工作,开展与国民健康相关的公共卫生政策研究,为国家制定卫生政策提供咨询与建议,开展卫生管理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开展卫生政策与技术评估的研究与实践工作,卫生经济与卫生管理基础理论与方法学研究及其实践工作。
统计信息中心:管理助手
统计信息中心是个深藏不露的部门,它很少站到台前,但政府部门披露的公立医院运行数据,比如全国医院服务工作量、二级以上医院病人费用情况等等,都是来自这里,它所汇总的信息,自然也是制定相关政策的主要依据之一。
这些信息的作用可是不小,比如,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开始于1993年,每五年开展一次,统计信息中心的调查通过了解居民卫生服务需要、需求和利用以及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等信息,客观反映卫生改革与发展成就及问题,预测卫生服务需要、需求及利用的变化趋势,为制定卫生事业发展规划、评价医改实施效果提供依据。
通俗点说,我们要查询公立医院机构数、病人费用情况,包括年度《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的数字信息等,都是统计中心整理提供的。
有了统计中心的各项数据,政府部门可以有计划、有考核标准地组织开展医院评测,为向医院拨付信息化财政预算提供依据,中心可以帮助公立医院制定信息化基础设施规划、医疗信息系统建设情况、医疗信息化实施情况、以及医院临床专科电子病历系统。
欲了解更多资讯,敬请关注医用工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