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最后一天,江苏无锡市深化医药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无锡二院—崇安区域医疗联合体启动,这是无锡市区首家成立的“医联体”,也掀开了2015年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的医疗卫生篇。 

  扭转就医“倒三角”秩序正常的就医秩序应该是个“正三角形”,即70%的常见疾病在基层医疗机构诊治,20%多的急症和重病症在二级、三级医院诊治,只有不到10%的疑难病症到顶尖医院。“但目前大多数情况下,我市的医疗秩序却是个‘倒三角’。”业内人士坦言,大医院人满为患,忙于应付本应该在基层解决的常见病、多发病诊治,而基层医疗机构却显得门庭冷落,从而导致病患需求和医疗资源安排的严重错位。

  “医联体”是近两年中国医改的新举措,被认为是扭转就医秩序错位的一剂良方。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指出,要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建‘医联体’就是这个目的。”市卫生局局长谢寿坤说,“医联体”就是将同一区域内的医疗资源整合在一起,由三级医院联合若干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形成医疗资源纵向联动、优势互补的运行机制,目的是引导患者有序就医,分级就医,建立合理的诊疗格局和秩序。

 

  大医院将门诊“开”到社区

  “医联体”这种医疗服务新模式,到底能给患者带来什么好处?市二院医务处主任张永敏说,“医联体”成立后,二院将向崇安区每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派一位科主任“常驻”基层工作,担当社区的临床业务总负责人,并派出骨干医生、护士到社区工作。这意味着大医院将门诊“开”到社区,今后崇安区6家社区服务中心周边的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上二院的名医了。与此同时,依托信息化技术,二院将在社区建医生工作站平台,患者可以在社区预约挂二院的专家号,影像诊断、检验检测结果互阅互认,减少重复检查。二院还会将一些常用的非基本药物“搬”到社区,这样今后社区用药就能突破限制。 

  双向转诊,分级诊疗,这是医改的目标,也是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有效举措。建立“医联体”后,双向转诊的渠道将变得顺畅。张永敏说,如果病情需要,在社区就诊的患者会通过“绿色通道”快捷地上转到二院就诊,而在二院住院的患者,过了急性期后,也能及时下转到社区进行康复治疗,这样能加速大医院的病床周转,缓解“一床难求”。

  除了百姓受益外,“医联体”还将促进基层医疗“提档升级”。据了解,社区医护人员将分批到二院进修学习,提升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同时社区在管理上引进大医院的先进方法,使临床诊疗更规范。

 

  去年底无锡市区实现“医联体”全覆盖 

  “这是公立医院彰显公益性的重要举措。”市二院院长易利华说,二院—崇安区域医疗联合体是在全市先行先试,通过探路实践,为全市“医联体”改革全面铺开积累经验。据了解,首家“医联体”是半紧密型,不涉及各单位的人财物,主要是技术、管理、医疗资源上的合作。今后还将探索“医联体”建设新模式,比如选择常见病、多发病进行专科对接,扩大惠民范围。

据悉,“医联体”建设已列入2015年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今年底力争在市区建4-5个区域医疗联合体,实现全覆盖。通过“医联体”的建设运行,促进形成社区首诊、分级诊疗、急慢分治、双向转诊的有序就医格局。到2016年,争取实现辖区居民在基层门急诊人次占比达到70%以上;三级医院门诊人次下降10%以上,平均住院日控制在10天以内。


了解更多资讯,请关注医用工程网新闻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