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闫 龑□
7月5日下午,北京南郊观象台的气温飙升至40.6℃,突破1951年以来京城历史同期最高气温极值。7月6日,北京市气象台再度发布高温橙色预警,北京依然延续40℃左右的高温天气。
医院:“高温衍生病”患者明显增多
自7月2日开始的高温天气已持续数日,北京市民迎来入夏后首轮高温考验。中暑、心脑血管疾病、闹肚子……记者从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安贞医院等了解到,连续高温,使得一些跟天热有关的疾病高发。
北京安贞医院一位医生告诉记者,最近几天心血管病病人增加了10%~20%。心血管病病人原本就心律失常、血压易波动、血管调节能力较差,气温过高时,人体内的代谢加速,人也容易烦躁、心律加快,这往往会加重病情。
连日来,北京朝阳医院急诊、肠道门诊、发热门诊就诊人次均有所增加,日急诊量从前几天的360人次增至450人次左右。其中,因高温天气导致头晕、恶心、心慌前来就诊的人数明显升高,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60%~70%。
高温也造成了小患者的增多。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门诊大厅内,带孩子前来挂号看病的家长排起长队,有的家长甚至坐在小马扎上等着拿号。在输液室内,有的家长等不及有空床位,就在过道上抱着孩子输液。院方透露,随着夏季高温的到来,一些常见的皮肤病、肠道疾病和伤风感冒的儿童病人开始增多。
北京市卫生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来自医疗机构门急诊一线的反馈,无论是常规内外科,还是儿保、眼科、皮肤科之类的专科,都人满为患。
急救中心:上周中暑人数为去年同期4倍
“请问是‘999’急救中心吗?快,我家的孩子突然晕倒了!”7月5日13时许,北京红十字会“999”急救中心指挥调度平台接到求救电话,一名昌平区的3岁孩童中暑晕倒。“999”立即调派车辆前去救援。
“999”统计数据显示,近3天来,该急救中心已救治20余名中暑患者,从接听求助电话情况看,平均每天有超过10人次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暑症状。
据北京“120”急救中心统计,该中心6月28日~7月4日接到25位中暑患者的求助,而去年同期仅为6位。自7月2日起,“120”急救中心平均每天的工作量都达到800车次。7月6日当天,截至17时,“120”已经救援中暑患者6人。工作人员介绍,随着高温天气持续,中暑人数还会走高。
7月5日11时30分,北京“120”急救中心接到呼叫,一名27岁男子在北京火车站售票窗口帮母亲和孩子买票时突然晕倒。“120”急救人员赶到现场时,该男子呼吸、心跳都已经没有,经过急救医生半个小时现场急救仍没有反应,随后就近将其送到北京同仁医院,证实死亡。男子的母亲表示,她儿子之前没有病史。“120”急救人员介绍,天气炎热有可能是诱发其猝死的原因之一。
各相关机构多举措应对
为更好地应对高温,方便患者就医,不少医疗机构都推出了相应措施。一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门购进了治疗腹泻和热伤风的药品,满足患者在医生指导下购买药品的需求;患者增加明显的医院,普遍增加了皮肤科、普外科和胃肠科医生的数量,来应对患者就诊排队的现象;部分医院将门诊挂号处上下午挂号时间提早了半小时,以减少病人的等候时间;一些中医医院开出了防暑降温的中药饮品配方,帮助市民度过酷暑。
自7月6日起,北京朝阳医院食堂为急诊、煎药室等特殊岗位员工和保安、物业等院内相关工作人员,送去了绿豆汤。7月2日,该院接到未来几天将持续高温的消息,总务处对医院的空调机组及时进行了检修,满足对中央空调集中制冷的需求。
北京“120”急救中心在急救车上备足了藿香正气水、清凉油等防暑药品,并调集具备医护资格的急救人员扩充到一线服务。
北京市海淀区卫生监督所还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发出高温天气提示,提醒市民及用人单位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及时安排高温作业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检查,配备清凉饮料和中暑急救药品,谨防职业性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