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份,支付宝正式对外公布了“未来医院”的计划,包括账户体系、移动平台、支付及金融解决方案、云计算能力、大数据平台等。而未来医院的步子即将迈到深圳,南都记者近日独家从支付宝方面获悉,其已与本地三家区属医院达成共识,挂号、候诊、支付、取报告等服务都将通过手机完成,最快本月上线。

 

“未来医院”有望年内落地深圳


第一步

“简化诊疗流程”就诊时间大缩至1-2小时

支付宝相关人士透露,年底上线的只是“简化诊疗流程”的第一步,涵盖预约挂号缴费、诊间检查缴费、检查报告。当手机PK传统模式,意味着患者可以在手机上查询具体的就诊时间,根据实际的叫号时间前往诊室。当医生根据病情开完处方,直接掏出手机即可完成下次诊间预约或者检查费的支付,而无需在医院的收费窗口排队。当检查报告出来之后,后台系统直接推送,患者在手机上就能查看检查结果。

和网络购物异曲同工的是,在就诊完毕之后,可以对医生的服务进行点评。乐观估计,就诊时间将从传统流程的4-5小时,大大缩短至1-2小时,而且省去了再次到医院取检查报告的周折。

 

未来

药品计划和可穿戴设备登场医院或不再设立药房

到明年,支付宝的重点将是将支付宝与医保商保打通,让医保商保病人也可以享受移动就医,快速理赔的便利。

在不久的未来,“药品计划”和可穿戴智能设备将会轮番登场。所谓“药品计划”,未来医院或不再设立药房,电子处方流转到药店或者互联网平台进行配送。而可穿戴设备则是将患者的连续诊断数据输入到云平台,由大数据平台进行分析和处理后,给予患者包括分析、推荐医生等附加服务。

 

同城医疗细分服务

他们也在跑马圈地

阿里(“未来医院”计划)和腾讯(智慧医院)在医疗方面的筹谋,意在打通患者和医院、医生之间的通路,与此同时,还有更多提供细分服务的公司在这个领域内跑马圈地。

APP“医生预约”主打:诊后医患追踪随访

今年5月,深圳卫计委预约挂APP“医生预约”发布最新服务,用移动APP对住院或门诊病人开展诊后的追踪随访服务,包括市儿童、市二、市中医院等20多家医院数千名医生团队集体进驻。负责运营的深圳华康·移动医疗总监毛宇透露,公司重点做的是患者在就诊之后提供与主治医生的交互服务,包括在APP上发起三方对话,患者只需要缴纳一定的月费,随时有任何问题就可以向主治医生咨询,同时医生也对患者有连续的治疗追踪,建立信任、可持续稳定的医患关系。目前,这项提供诊后医患追踪随访的服务在深圳已经全面展开。

 

“医点通”主打:给当诊医生打分

盐田区人民政府与软件公司研发的“医点通”系统也在近期面市,在这个软件上,患者完成整个就诊流程后,就能在软件上给医务人员进行打分。评价内容包括服务态度、治疗效果和廉洁从医等方面,评价方式采取类似淘宝网购物后的评价方式,市民认为哪个医务人员服务态度好、治疗效果好、遵守廉洁从医规定,可以给该医务人员“点赞”,从1颗星到5颗星。在最后的评价栏,市民还可以写下文字评价。客户服务中心将会跟进评价结果,一是对不满意的患者进行反馈和跟踪,二是将这些评价进行统计,院方会根据评价结果发放医务人员绩效奖金。

 

他城

“广州健康通”

实现60家医院全流程服务

1125日,腾讯旗下微信团队联手广州市卫生局宣布正式推出微信公众服务号“广州健康通”,实现广州全市60家医院预约挂号、健康档案查询等全流程服务。其特点之一,也是支持微信支付。而在微信公众号上,深圳多家市属公立医院均可实现微信预约挂号和网上支付。

 

难点政策没跟上 技术难对接

现在,未来的移动医疗领域将上演一场看不到硝烟的战争,而眼前困扰这些公司的主要问题,还是如何对接医保以及医院对于移动医疗的默许程度。深圳中医院信息技术部工程师高先生透露,医院也在尝试用手机实现预约挂号的小额支付,但是目前这部分开支还无法和社保实现对接,主要是目前手机预约挂号的小额支付如果要实现医保支付的话,必须每日都和运营商对账,无疑会增加医院信息工作的难度和复杂程度,目前不太可能大范围铺开。

深圳一家医院院长就透露,移动医疗未来肯定是趋势,只是看谁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互联网公司的深度扩张,比如对药店的蚕食会触犯到既得利益者的“蛋糕”,恐怕没那么容易推行。除此之外,在医疗资源方面,医院的信息系统与各种医疗平台的对接是需要克服的技术问题,所以是否要在本医院执行,目前还是持观望态度,要看是否真能解决看病难的问题。

而一位在移动医疗领域打拼多年的人士透露,移动医疗铺开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比如说监管部门的高管管制,国家卫计委九月下发《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明确进行远程医疗必须由医疗机构对医疗机构,要求进行远程医疗的医生必须在本单位进行。很多移动医疗A PP是涉及远程问诊的,但是以咨询的名字打了擦边球,实际上用户咨询和远程问诊之间的界限并不明晰,如果推广,可能踩到政策红线,招来封杀。

此外,建立在智能手机上的医患关系其实也相对脆弱,从用户习惯上说,很多需要长期咨询的慢性病患者是40岁以上的人群,他们没有使用手机就医的习惯,而年轻人往往在患病的时候才会想到找医生,但多是一锤子买卖,难以持久。

不过,妇产科医院是个例外,产妇是年轻人,也有需要咨询医生的刚需,这就是妇幼类的医院抢手的原因,往往一家这样的医院有若干个移动医疗运营商抢夺。


欲了解更多资讯,敬请关注医用工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