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建筑设计需要从思维模式上进行转变,从而突破医疗建筑外部交通设计的局限。从街道层面到医院整体,车辆及行人交通改变势在必行。现有两种思维概念,其目标是缩短就医或探访时间。

 

浅析医院外部交通流线的设计创新


机场高效式接送

机场访问较为便捷。抵达机场后,我们先找到所乘航班,接着乘客下车,驾车人离开机场或者寻找停车位。另外一种情形是,驾车人前来接机,首先来到航班等候位置,找到接机对象,离开出口。

医院设计可效仿机场的高效交通模式。整体式设计中,接送就诊者的车辆可被停靠在目标科室和大厅附近。设想一下,我们不必站在人流拥挤的医院大厅,焦急的寻找目标科室的位置;而是舒服的坐在车内,清楚的看见目标科室位置,轻松的驱车到达。我们来到小型门厅,进入电梯。随着电梯上升,由于确信科室位置,我们不会感到丝毫压力。来到科室所在楼层后,电梯门自动打开。我们面前就是目标科室,由护士协助响应我们的要求。完成诊疗后,打个电话,我们来到刚才的下客区,等待家人一同回家。患者家属寻找、到达下客区不会有任何困难。我们甚至可以叫出租车到所在科室。接着,仍乘坐来时的电梯,回到接送楼层。电梯门打开,我们会看到等候的车辆。进入车辆,径直开往出口。

北大国际医院门诊大厅采用仿机场航站楼的设计,共3个入口,即使在医院日均门诊量超万人次的情况下,仍然可以保持井然有序地运转。

 

双主入口

当前中国医院面对如今医院的工作流,无法满足功能需求。医院应当设多个入口,以便缓解入口大厅的拥挤,快速找到科室。

而双主入口设计可较好地融入传统的字形医院方案,包括分别设有主入口和主厅的门诊区和住院区,进入各科室的入口沿医院轴线设置。

双主入口将交通分流,使访客更接近目标科室。这种方法适用于行人和车辆,减少了在入口处的等待接送时间,缓解了拥挤。另一个优点是相对于在医院不同地点提供多个入口,双主入口为访客提供了清晰的寻路指引。两个入口都能将访客带向其要去的科室,不会迷失方向。需要注意的是,有时在传染病区有必要添加另一入口。

 

人车分流

随着私家车的普及,车辆与行人交通的矛盾愈发凸显。如今,许多就医者和访客自驾前往医院。因此,人员安全成为了关注焦点。人们应当在医院中体会到安全感。现有设计模式无法解决这一问题。

机场交通系统设计意图是使行人和车辆不发生交汇。这一做法可直接应用于医院设计。人车分流设计可用多种方式实现。其中一种设计是将人车交通同时设在一层区域;第二种设计中,车辆接送位于一层,行人交通位于二层;第三种设计是将车辆接送设在地下一层。通常,设计方案会将车辆交通和行人交通垂直排列。后期设计中,车辆和行人交通不会垂直对齐,从而进一步分离这两种交通类型。几种设计各有利弊。由于项目各有特点,包括但不限于不同的业主、项目、场地、地点和文化,设计方案必须根据诸多因素进行综合考量。

 

门诊和住院交通分流

如同水流向阻力小的方向,人们出于本能会朝交通流量小的位置流动。交通系统应当具有弹性,根据医院区域不断变化的需求,进行自动调节。交通流随季节、时段变化,甚至由于空气质量等天气因素发生改变。实施行人和车辆双入口、机场接送机模式,这一问题将迎刃而解。

 

寻路整合设计

传统医院方案的优点是拥有清晰的寻路设计,将科室通过主轴连接。新型方案分离、并列排布行人交通轴和车辆轴。因此,患者接送可在其就诊区域附近完成。通过在主轴两端设置行人和车辆入口,访客可以轻松的找到目标位置。

 

缩短步行距离

行人和车辆双入口以及机场接送机模式设计缩短了就医者和探访者与目标位置的距离,但应当为未来调整预留空间。人口特征、社会、经济、政治、环境需求始终不断变化。访客可到达住院区一侧和主入口,从而解决交通溢流问题。设计灵活性是保证可行性的关键。


欲了解更多资讯,敬请关注医疗建筑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