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肖国强 通讯员徐锦杭江歆

  本报讯浙江人目前的主要健康问题是什么?“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十周年暨浙江疾控论坛”提供了答案。根据近十年的监测结果,浙江人的生活质量与10年前有了明显提高,但浙江人的健康状况却依然不容乐观。

  由省疾控中心负责技术管理的浙江省公共卫生监测系统,对全省11个市30个县(市、区)1600万人口的死亡原因、恶性肿瘤、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急性事件发病、成人行为危险因素等进行了长达10年的追踪监测。

  监测结果显示,在反映生活质量高低和医疗服务水平的指标上,2009年我省居民的平均期望寿命达到了76.94岁,与10年前相比增加了2.06岁。同时,随着疫苗接种的全面普及及医疗技术的提高,传染病、孕产妇疾病、婴儿疾病所导致的死亡水平也明显下降。

  在生活质量和医疗保障有了明显提高的同时,浙江人的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面临着以下几大健康威胁:艾滋病防控形势日趋严峻,截至去年年底累计发现艾滋病患者5119人,患者数量近几年平均年增幅达到40%以上。传播途径已经从过去的血液传播为主变成了性接触传播为主,加速向普通人群扩散;一度濒临灭绝的结核病,由于耐药性的出现又开始“死灰复燃”,仅去年就新发现结核病人3.3万余人,其中80%是农民、工人以及农民工等低收入人群。

  与此同时,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等为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已经成为全省居民的最主要死因,全省因慢性病死亡的人数越来越多,已经占据总死亡人数的83.75%,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糖尿病四项慢性病的死亡人数就占死亡人数的60%以上。

  “吸烟喝酒久坐不动,奶制品吃太少、腌熏食物吃太多,超重肥胖这些造成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普遍存在,这预示着浙江未来10到20年慢性病将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省疾控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制所张新卫所长说,要想远离慢性病,没有别的捷径,只能从健康生活方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