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中国医生的培养五花八门。据说,本科以上的医生略超50%(我不相信这个比率),但是各个学校师资不一、要求不一,造成了医学生的实习标准和质量差距极大。正是由于各个医学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水平极度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医学生毕业后难以即刻胜任临床的一线工作。因此,毕业后的医生规范化培训就显得非常有意义了,这将使我国的医疗质量普遍提高、医生临床水平趋于同质化。
与此同时,临床医生规范化培训也是国际惯例。很多国家都有规培,只有经过培训的医生,才可以在医院独立从业和开诊所,而且这是法律要求。如在美国,要成为医生,医学毕业生必须要经过全国性的考试和Match,获得住院医师(Residency)的机会,进入住院医师培训阶段,然后通过执照考试,才可以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师。
医学是面对生命的科学,医学也是经验医学,没有一定的临床实践是不能应对变化莫测的疾病的。医生的规范化培训首先是对民众负责,保障患者的权益;其次是对医生负责。
业内有句话:“年轻医生什么病都敢治,年长医生对什么病都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所以,一方面是从制度上保证医生的水平,另一方面是使医生不至于因“不小心”而失去工作,确保稳定的医生队伍数量,因为培养一名医生真的是非常艰难!
有了趋于同质的医生,那么对于落实医改目标——缩小区域性的医疗水平差距和提高基层服务能力,便有了人的保证;有了“可信赖”的人,再从人事制度和支付制度上进行改革。当医生多点执业有了政策的保障,医生的社会地位与薪酬水平必然提高。
为了保证指向利国利民的政策得以“长治久安”,必须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全面执行这项规定还需时日。目前,既要注意工作的常规化、可持续性,也要注意现有医生水平的提高。
许多基层的医生,比如乡村医生和赤脚医生,他们水平有限,短期内要达到同质的水平是比较难的。因此,国家也要出台一些适合实际的培训计划,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医生,尽可能地提高一下他们的水平,特别是保证基层医生水平的提高,从而使病人留在当地。
当然,没有达到规范化培训标准的医生不得“到处跑”,他们只要做好上送下接的工作就行。如果医生不经过同质化、规范化的培训,没有“承上启下”的能力,政府还想要推行分级分段医疗,这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不可忽视没有经过规培的医生的作用。
二、规培中的法律性问题
如果医生在规范培训中没有执业证,那么从事临床是违法的,至少也会引起很多法律纷争。因此,如何规定规培医生的行医行为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否参考美国的做法,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允许规培生参加“执业证考试”,可以先考(或领)一个“执业医师证(试用期)”?
也就是说,先给规培生发一个执业许可证,允许其从事临床活动,待其完成临床规范化培训并通过考核之后,再换成注册地的、正式的“执业医师证”。这也许这是比较切合实际的办法。
三、把医生规培真正当做国家的医生培养战略,而不是地区或单位的委培,为医生成为“社会人”而非“单位人”奠定基础。
这将涉及几个问题:
(1)薪酬。在规培期间,医生的工资水平不能太低,必须保证规范化培训人员的工资不低于同类医生的工资。这既是医生的尊严,也是使培训顺利,保质保量,更使医生一入门就觉得自己的职业高尚、被人敬重,进而促使自己敬业。
现在,国家对规培生的补贴是3万元/人/年,也就是一个月才两千来块钱。试问,这样的薪酬,规培生还有心思继续参加培训吗?所以,希望国家与各地政府和医院都能共同承担起规培的使命,提高规培生的待遇。
在美国,医生培养是国家战略,大学与国家共同承担费用,如果普通医生年薪5万美金,那么培训医生怎么得也要4万多。退一步来说,规培医生比入职医生辛苦得多,没有一个职业培训是要经过3年的24小时值班的。当然,3+X的专科医生培训又是另一个不同的薪酬档次,应该再高一点。
(2)培训基地的质量控制。
目前,政府基本没有保证公立医院正常运作所需要的经费投入。那么,在培养合格的中国医生的问题上,政府必须给予这些基地医院足够的投入。
此外,培养医生是需要师资的,是需要好师资的。如果没有补偿或补偿不足,规培的老师身兼老师与医生两职,又如何保证规培生的质量呢?
既然规培基地是国家培养医生的基地,那么除了投入之外,也要考核医院的基础与质量。没有投入的考核是难以有好的责任要求与义务的。经过规范化培训出来的医生到底合不合格,还要经过高标准认定培训平台,而国家政府要给医院经费,这样才是国家战略。
还有,要培养医院和培训老师“我为国家培养医生”的观念,而不是为某单位培养。如果不能培养规培生的敬业精神,必使他们从业会有加倍“偿还”的心态。这不是良好的社会风气!
因此,学医者必须从一开始就懂得这个艰苦过程。如果到了要进行规范化培训时才“恍然大悟”,迟了!如果因为经受不了艰苦的学医历程,在中途或到最后时退出,我并不认为是国家的损失,也不是个人的损失。
先抛开制度不说,就行业而言,这是一个分化的过程,根据学医者的价值取向一步一步分化,最后留下一些甘把医学当做自己终生兴趣与终生理想的人。正是如此,医生才会引起社会的肃然起敬,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
医生,不管他出身如何,出来后一定就是精英团体,一定要坚守道德底线,对人民的生命负责。规培过程虽然不是大浪淘“沙”,至少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泪”!
顺便给一个参考:在美国和香港,每年招多少医学生不是政府说话,而是行业说话。慢慢地,你会懂的!
人们也在担心,经过规培,基地会留下大量的精英。我认为大可不必担心。首先我们要有一个开放的思维——为社会培养人才;第二,基地能留下精英必有其留得下来的道理,他们一定是将来的老师;第三,我们要限制公立医院盲目扩张,促使经过规范化培训出来的人能向社会流动。
因此,接下来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善待”经过规范化培训的医生的政策问题和制度安排了!
欲了解更多资讯,敬请关注专家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