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洪灾地区水源受到污染,公共卫生设施受到破坏,人体抵抗力下降,因此很容易感染各种疾病,例如痢疾、腹泻、食物中毒、病毒性肝炎等。
灾区百姓应该如何保证食品与饮用水安全,防止疾病的发生?28日,记者走访了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消毒杀虫科主任技师林立旺,请他为灾区百姓支招。
最重要的是整治水源,保证饮水卫生安全
洪涝灾害期间,水源容易受到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污染,要及时修复被洪水破坏的饮用水设施,做好水质净化、消毒工作。简便实用的方法是煮沸消毒和氯化消毒法。煮沸消毒是一种最简便而有效的消毒方法。一般细菌在水温80℃左右就不能生存,将水煮沸几分钟后,几乎可以将水中所含的致病细菌、病毒杀死。氯化消毒是在水中加入氯制剂,通过其有效氯的作用杀灭水中的致病微生物。居民可按当地防疫人员指导,投加漂白精片进行饮水消毒。
科学消毒,特别要注意先清淤后消毒
水退后要彻底清理室内外环境,改善卫生条件,不仅流入室内的污物要清理,还要清除好环境污泥、垃圾。要动员全体市民共同参与清淤行动,与部队、环境部门同期进行室内外环境的清淤,有利于垃圾的同时清运。
在清污基础上,可用浓度为500mg/L的含氯消毒液对生活用品、家具等进行表面消毒。在工作过程中应注意个人防护,以免皮肤接触污物。开展清淤工作后应采用流水和肥皂反复洗手。
要及时修复被洪水淹没的厕所、垃圾收集站点的设施,并进行严格消毒处理。对水灾致死的家畜、家禽等动物尸体要及时清理,加以掩埋或焚烧。如为大批动物尸体,先5%漂白粉上清液喷雾消毒1-2小时后,装入塑料袋,投入深坑,掩埋地要远离居住地和距水源50米外,挖坑深要超过2米,在坑底和动物尸体上层应用漂白粉按20-40g/m2的量处理后覆土掩埋压实。
补充营养,开展运动,增强自身抵御疾病能力
不吃腐败变质、受污染和洪水浸泡过的食物;不吃淹死的禽畜。尽可能不吃凉拌食品,食物要煮熟煮透。食品监管部门也应加强监管,禁止受洪水浸泡变质的食品上市,禁售溺死的禽畜等肉类。
人人参与做好爱国卫生运动,翻缸倒罐,清除蚊、蝇孳生地,有目标地进行消毒,防止蚊、蝇大量繁殖,传播疾病。
洪水期间,身体抵抗力减弱,这样给一些病菌带来了入侵的机会。所以,洪水过后,要注意适当补充营养,并开展体育锻炼,增强自身体质和抵御疾病的能力。 一旦发现腹泻、发烧症状要就近就医、报告,以便及时治疗,如为传染病也可及时处理,防止扩散、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