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谷歌眼镜相当于一个便捷的个人终端,医生可以通过扫描病人的驾照、信用卡(美国)上的个人身份信息,就能自动调出病人储存在云端的电子病历或健康档案,轻松得知病人的既往史、药物过敏情况、手术史等情况,快速生成电子病历。
9月11日,上海思齐俱乐部举办了《看谷歌眼镜如何应用于医疗领域》讲座。会上,上海医微讯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潘耿介绍了谷歌眼镜的特点和优势,并分享了谷歌眼镜在急诊、门急诊、手术、查房、护理等方面的应用案例。
作为智能眼镜的代表,谷歌眼镜有类似智能手机的功能,结构包括眼镜前方悬置的一台摄像头,一个位于镜框右侧的宽条状的电脑处理器装置和音控输入设备,可以方便的通过麦克风来下达各式命令或侧面的触摸垫来选择菜单。配备的摄像头像素为500万,可拍摄 720p视频。这样的摄像配备在今天看来算是极低端的配置,但它胜在简捷的拍摄方式:眨眼或口令即可拍摄。镜片上配备了一个头戴式微型显示屏,它可以将数据投射到用户右眼上方的小屏幕上,显示效果如同2.4米外的25英寸高清屏幕。
潘耿表示,目前谷歌眼镜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还在测试阶段,但由于其移动、使用便捷等优势,在医疗方面具有巨大的潜能。会上介绍了目前在美国开发出的几种医疗应用。
医生助手
谷歌眼镜相当于一个便捷的个人终端,医生可以通过扫描病人的驾照、信用卡(美国)上的个人身份信息,就能自动调出病人储存在云端的电子病历或健康档案,轻松得知病人的既往史、药物过敏情况、手术史等情况,快速生成电子病历。当遇见急诊的昏迷病人或无家属陪伴的老年病人时,这些信息都弥足可贵。而在出急诊时,急诊车中的医生可以通过谷歌眼镜将病人信息,如车内心电监控情况等传递到医院里的医生,实现医生转诊间的无缝对接。
教学工具
通过主刀医生佩戴的谷歌眼镜,其他医生可以清楚看到手术视野和医生的操作。而且,与传统手术教学视频不同的是,谷歌眼镜提供的第一视角让学习的医生有极强的角色代入感,不止可以看到主刀医生的操作,还能探究主刀医生的逻辑思维,比如出现术中大出血的情况,传统视频只能看到医生的紧急抢救,而谷歌眼镜却提供了医生看向心电监护仪、转向手术工具台的细节。
远程医疗
谷歌眼镜便捷的数据采集和传递注定了它会是协助开展远程医疗的一大利器。通过互联网连接和谷歌眼镜创新性的摄像叠加功能,使边远地区的医生在手术中便捷地得到任何一个专家手把手的指导。
据悉,2014年8月23日,上海中山医院心内科葛均波院士利用谷歌眼镜主视角转播并成功处理了一例右冠钙化病变的旋磨手术。会场几十名专业医师跟随他的视角关注了更多手术细节,现场还学习了旋磨耗材连接技巧以及观摩了主刀和助手之间的协同配合,并对手术的治疗策略进行了探讨,深化了手术转播带教的意义。这是一场操作与理论高度相结合、极具互动性的远程教学体验。
从7月份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完成了国内首例谷歌眼镜直播手术以来,上海六院、中山医院、仁济医院等多家医院都在手术中试用了谷歌眼镜。潘耿指出,相比传统手术转播需要一大堆设备,谷歌眼镜只需要一个人、一副眼镜、一台电脑、一个外置电源和网络即可搞定,为手术直播、远程会诊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目前,谷歌眼镜还存在定价过高(1500美元)、隐私泄露等缺陷,在国内医疗的应用还受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不完善、无线网覆盖不全等问题,要将这项革新性的技术真正推广使用,还需要时间的考量。
更多资讯,敬请关注医用工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