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独资办医,无疑有助像港大深圳医院这类准国际医院的发展,促进以人为本的医院管理价值观,更是使国人认识生命的价值,促进中国医生价值的提升,最终使得尊重生命的理念回归,医护人员的劳动价值回归!


新发布的《国家卫生计生委、商务部关于开展设立外资独资医院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允许在北京等7省(市)开展设立外资独资医院试点工作。这无疑是对外资办医的利好政策。那么,外资独资办医将给我们带来什么呢?是否带来令人兴奋的拐点呢?


尊重生命理念回归

首先,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虽然这是利好政策,但实际上,外资独资办医所涉及到的远远不止发布通知的这两个部门——国家卫计委和商务部,它还会涉及到金融、土地、保险等等。因此,这项政策虽利好,但影响外资办医的政策环境依然是非常复杂的,外资办医仍需要各部门进一步理顺关系与责任,进一步完善现有的配套政策。


从经营角度来看,《通知》是放宽了外资在中国独资办医的条件,外资独资办医享有基本上的国民待遇。但是放宽不等于办医的门槛降低,因为按照《通知》所说,设立外资独资医院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符合试点地区的条件和要求。


除了政府层面的因素,影响外资办医的环境还包括了价值观在内的人文环境。东西方文化本就存在着差异,外资前来中国办医当然需要适应中国的文化,与此同时,国人也需要接受外资办医中的先进理念。


就拿服务的价值来说,国人看病的观念与国外不同,这在港大深圳医院推行的制度就可以看出人们的心态。虽然他们对该医院的服务赞不绝口,但是对一个预约服务都有很大的意见,急诊等候时间长一点就对医护人员大打出手。


如何让国人接受一个价钱高但没有大把大把药拿回家的医疗服务呢?国人基本不承认服务是需要购买的,比如:医生服务、护士服务、药事服务,甚至医院的优质服务等等。在国人眼里,看病就医的人力成本基本是没有的,药品费用和检查费用几乎占据收费单的全部。


再从医护人员的劳动价值来讲,我们的政策和医疗服务价格就体现着医生的地位和国人对生命的价值观。显然,我们当前的认识水平与国外差距很大。在港大深圳医院,人们认可香港医生的服务/技术,却不认可医护人员应有社会最高的工资水平;认可每次门诊138元的打包收费,却不认可这138元中的大部分费用给医生。


其实,港大深圳医院加价的收入并不是用来扩大再生产,而是用在人力资源的成本上。如果我们的这种观念不能与国际接轨,外资或港资管理的医院只能被劣币驱逐良币,“入乡随俗”了。


因此,如果外资独资办医了,无疑有助像港大深圳医院这类准国际医院的发展,促进以人为本的医院管理价值观,更是使国人认识生命的价值,同时促进中国医生价值的提升,最终使得尊重生命的理念回归,医护人员的劳动价值回归。


多样化选择


外资办医是为百姓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我们期待外资医院解决基本医疗的问题,那会让你失望的,它不可能提供基本医疗,因而不是解决看病贵的办法。


真正能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是最近国家卫计委发出的《关于提高县级医院服务能力的通知》。两者所提供的服务其实是不一样的。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有能力享受高端服务的人不选择公立医院就医了,这确实也缓解了公立医院“看病难”的问题。


有人不懂国际公共管理原则,盲目用国人的价值观判断外资医院的作用,将二者混为一谈,说外资最好收购公立医院。其实,公立医院有存在的道理和意义。


最近国家卫计委还在策划打造国家队的医疗服务体系,所以从顶层来看,政府需要一支“自己”的队伍,这本身就预示,外资医院至少应该定位在高端上,而收购公立医院做基本医疗是不可能的。


由此可见,收购公立医院不是解决“看病贵”问题的手段。相反,外资收购了,将有更多的人看不起病了!如果政府不把原来的基本医疗办好,政府是买不起高昂的、以市场定价的医疗服务分配给民众。这个社会会稳定吗?


外资真的愿意进来吗?


现在,我们对外资办医的门是敞开了,可是,外资愿不愿意进来以及进来之后可否持续确是一个关注点。广东毗邻港澳台,对港澳台开放独资办医也近十年,但至今依然没有形成一支力量,尤其没有打开高端医疗的市场。这是需要我们反思的。


我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个是成本-收益,如果在港澳台办医比在广东办医具有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收益,那么他们还会愿意跑来广东办医吗?


第二个是上面已经提到的国人的看病观念,认为服务是不需要购买的。进一步说,当他们去这些医院看病,如果医生没开药或开一点药,而收费却远高于公立医院的时候,他们心理上会受不了的,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这医院看病好贵啊,我花了那么多钱,居然没开药或只开这么一点点药!


由于存在这样的观念,或许一开始他们怀着好奇之心去就医,但之后,他们甚至会对这些医院的医生产生怀疑、产生不信任,进而导致选择这些医院就医的百姓减少。对于营利性机构而言,患者少是致命伤。


第三个是医疗保险,既然是高端医疗服务,那么百姓都想在外资医院享受服务,这恐怕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不属于医保的范畴,医保仅限于基本医疗。也就是说,港澳台独资办医所要吸引的是收入相对较高的群体。


这也就引出第四个方面,如何吸引?虽说是港澳台独资办医,但医护人员不可能全部来自港澳台吧,他们从何而来,他们的待遇如何,他们的职业发展如何?因为在潜意识里,医护人员会将其与公立医院做对比,所以这些都影响着医护人员是否会选择该机构,进而影响该机构的医疗水平,影响患者对该机构的信任。人才是这些机构能否吸引患者、留得住患者的关键,也是其能否生存与发展之根本。


虽然允许外资独资办医才刚刚开始,但是外资医院的进入无疑将给我们带来新观念和新技术、新服务,它可以加快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步伐,至少给我们提供如何办医的理念,促进各级政府各尽其责,各级公立医院各司其职!


相关新闻>>外资独资医院即将进入北京,审批方案制定中

8月27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商务部宣布,允许境外投资者通过新设或并购的方式在北京、天津等7个试点省市设立外资独资医院。北京市卫生计生委正在制定具体审批方案。


根据国家卫计委、商务部联合下发的通知,从2014年7月25日起,允许境外投资者通过新设或并购的方式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福建、广东、海南设立外资独资医院。但对于设立中医院仍有限制,只有香港、澳门和台湾投资者可以在试点省市设置中医类医院,其他境外投资者不得设置中医类医院。


通知要求,外资独资医院的设置审批权限下放到省级, 拟申请设立的外资独资医院应当符合国家制定的医疗机构基本标准。申请设立外资独资医院的境外投资者应是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具有直接或间接从事医 疗卫生投资与管理的经验,设立的医院能够提供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医学技术和设备,可以补充或改善当地在医疗服务能力、医疗技术、资金和医疗设施方面的不 足。


北京卫计委27日表示,外资医院进入北京的具体实施和审批方案正在制定中,方案制定完成并报国家卫计委通过后,外资医院可以正式进入北京。


业内分析称,外资医院获准进入后,还将面临一系列问题。


随着外资医院的建立,会有更多外籍医师来华执业。根据我国《外国医师来华短期行医暂行管理办法》,外籍医师在华从事医疗服务行业不能超过一年,注册时间能否更长还需探讨。


高端医院机构必然要引进一些高端设备,而设备的引进需要国家层面的审批。另外还涉及与国际商业医疗保险市场接轨的问题,这决定着外资医院能否拓展国际“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