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1月起,胜家民族养老院负责人刘强为办“消防证”,跑了20个部门,但依然没结果。
根据国家新政策,新设立以及现存养老机构想要获得设立许可证,需要通过消防验收,未获得许可和依法登记前,养老机构将不得以任何名义收取费用、收住老年人。
通不过消防验收,刘强的养老院就成为“黑户”,变成无证经营了。然而,拥有四家养老院的李想(化名)却不担心,他称,全市不少养老机构都通不过消防验收。“总不能把这些养老院全关了吧?”李想的这句话是很多养老机构负责人心中的“定心丸”。
市民政局相关部门称,他们虽然在努力推进此事的解决,但该问题,牵扯面太广,仅靠民政部门一家之力,很难解决。市消防支队相关人员则明确表示,如果在整改期限内,相关单位或者机构依然通不过验收,是要受到相关处罚的。
消防验收难倒养老机构
2013年7月,国务院出台的《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开始实施。该办法要求,养老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安全、消防、卫生、财务、档案管理等规章制度。同时出台的《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规定,申请设立养老机构,应当向许可机关提交消防验收合格意见,或者消防备案凭证。未获得许可和依法登记前,养老机构不得以任何名义收取费用、收住老年人。该办法实施前设立的养老机构,不符合设立条件的,应当在本办法实施后1年内完成整改。
新政策出台后,不仅徐州市,全国大部分的养老机构都陷入消防验收不合格的窘境。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养老机构都是租赁的老旧房屋,无土地证、产权证、规划设计;小型养老机构租用民房,消防存在天生缺陷;消防部门对养老机构并无专门标准,而是参照公共标准;养老机构投入不足。
市民政局相关部门称,他们虽然在努力推进此事的解决,但该问题,牵扯面太广。仅靠民政部门一家之力,很难解决。
“一旦整改到期,政府动真格的,把‘无证’的养老院全取缔了怎么办?”刘强说,如何通过消防验收,已成为绝大部分养老机构的当务之急。
今年1月,胜家民族养老院就接到了消防部门的整改要求。据了解,胜家民族养老院前身是饭店,曾通过消防验收,但新规定出台后,消防部门针对养老机构的要求更加严格。
养老院负责人刘强说,消防部门要求他们提供施工图、水电图,为老人公寓增加一处楼梯等。刘强说,他也积极配合整改。“毕竟消防安全非常重要。再说,通不过验收,民政部门也不会给我们新的许可证。”刘强说,他为提供相关证明,已经跑了不下20个部门。看着手里盖着满满当当公章的文件,刘强说,他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跑下这“消防证”。
正当刘强为“消防证”积极努力时,一些位于老旧小区内的养老院负责人则根本不奢望通过消防验收。
李想目前经营了三家养老院,都在市中心的小区聚集区内。“我经营的这三家,都存在好多年了,被转手多次。”对于消防验收,李想直言不讳,“这样的老旧小区都没法提供设计图纸,更别说改造了。”而且消防车也曾到养老院所在小区实验过多次,根本进不来。李想坦言,他们只能通过增加防火设备,来增强防火能力。
据他了解,全市九成的养老机构,都没通过消防验收。老人的需求又客观存在。“总不能把养老院全关闭了吧?”李想的这句话是很多养老机构负责人心中的“定心丸”。
■机构现状
紧俏的床位无处可去的老人
为何这些养老机构负责人能这样“淡定”?李想说,一个客观现状是:老人一旦成为儿女的“累赘”,养老院是他们最好的选择。他说,老人的亲属没有精力和耐心伺候,而医院高昂的费用也不是普通家庭能承受的。现在李想经营的三家养老院基本上都住满了,有一家养老院,男性老人想入住都没床位。
“我对养老院的认识最初是来自电视剧:老年人聚在一起打牌、聊天,生活有人照料。但自己经营起养老院,这个印象彻底被颠覆了。”李想说,被送进养老院的老人,百分之九十都是家人无法照料的,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连基本生活都不能自理,还有很多人头脑不清醒,无法与人交流,80%的老人需要24小时照看,90%的老人需要护工伺候吃喝、大小便等。
对于李想的说法,刘强也赞成。他的胜家民族养老院位于铜山区汉王镇。开阔的院子里,各种健身器材齐备,有的老人正在锻炼。杨凤兰是这家养老院的具体负责人,今年60岁刚出头,因在家排行老三,人称“杨三姐”,就连养老院里很多七八十岁的老人看到她,都热情地打招呼:“三姐,你来啦。”这不,88岁的王奶奶就喊住了“三姐”,让她吃点葡萄再去忙。
为啥“杨三姐”这么受欢迎呢?“对我们照顾好啊!我来养老院才半年就胖了10斤。”王奶奶说,她是被“三姐”直接从医院接到这里的。说到这里,王奶奶忍不住抹眼泪。
原来,王奶奶有四儿一女,她和老伴一直跟小儿子一起住,住在单独搭的一间房里,自己做吃弄喝。前些年,王奶奶的老伴去世了,她仍旧跟小儿子一家吃住,起初小儿媳妇待她也还可以。
王奶奶叹道,前年她把房子过户到小儿子名下。自此后小儿媳妇对她的态度大为转变。“给我剩菜、剩饭吃不说,还给我脸色看,一心想赶我走。”王奶奶为了小儿子夫妻俩和睦,并没有把这些事告诉给小儿子,但小儿媳妇并没有所改变,反而明着骂丈夫,实则是说给婆婆听。有一次小儿媳妇还直接质问王奶奶为啥不去其他儿子家中生活。“太受气了,我当时就心想,我还是死了吧,就喝药了。”王奶奶说,她觉得房子给了老小,其他孩子就会认为应该老小照顾她。后来虽然王奶奶被抢救了过来,但小儿子的家是不能再回了,她就这样被“杨三姐”直接从医院接了来。
王奶奶说,刚来的时候她是面黄肌瘦,现在真的成了胖老太。“‘三姐’天天问,想吃啥,怎么个吃法。咱住着心情还舒畅,这能不胖吗?”说到这,王奶奶双手拉住“杨三姐”,对着其他老人说:“我都想好了,让‘三姐’和闺女给我送终。”但听说养老院变成“黑户”,可能被关门后,王奶奶有些愣住了:“啊?关门,那我去哪啊?”
恼人的纠纷未知的风险
除了消防验收是把悬在养老院头上的达摩利斯之剑外,与家属的纠纷也让养老机构吃不消。
在李想的办公室内,两块a4大小的纸板上写着收费标准。该标准根据老人自理情况,分为不同的价格。自理老人1200元/月,部分不能自理老人1300—1400元/月,基本不能自理1500—1700元/月,完全不能自理1800—2000元/月。“家属都嫌贵,根本不能按上面的价收。”李想说,实际收费都要打折扣的。他其中一家养老院,有四个护工,每人每月工资2000元,还有水电、伙食等支出。他说,整个算下来这家养老院每月纯利润也就6000元左右。
如何区分部分不能自理、基本不能自理和完全不能自理呢?李想说,其实他们也就是凭借经验。他承认这也引起很多问题。
“很多老人被送来时,身心健康都已经很差。”李想说,有的老人住个三五天或者几个月,就突然去世了,这都是有可能的。但有些家属可能会拿老人的去世做文章。他记得,有位老太太住进养老院才一个多月,突然就去世了,而此前一天,她的精神状态还可以。在老人去世后,她的亲属全来了,有些亲属一次都没在养老院里露过面,其中有不讲理的,甚至让养老机构对老太太的去世负责。经一事,长一智。此后,老人一有个头疼脑热的,李想都非常紧张,赶紧通知家属,免得惹纠纷。
刘强也经历过类似的事。他说,他们院内的一位老人睡觉从床上掉下来。虽然院方带老人去医院做了检查,结果显示并无大碍,但老人家属以此为由,再也不缴纳养老费了。“这样事件多发生几起,真的会让养老院经营不下去。”刘强明白,有些子女就是想摆脱负担。刘强说,如果能有一套评估老人健康的体系,给入住的老人进行评估,发生意外后,又有保险机构兜底,他们这些创业者,就不用每日都这么提心吊胆了。
■模式创新
医养结合政策差一步
相比前两位创业者,康馨老年护理院的徐红云院长要从容的多。
“在消防上,我们前期就投入了50多万,消防验收很顺利。”而对于风险应对,徐院长同样很有底气。据了解,康馨老年护理院有主治医师一名,副主任医师两名,其他医务人员17名,护工24位。医生早晚查房,医护人员24小时轮值,护工24小时陪护。养老院内还有24小时全方位监控。
“平时老人可以得到对症治疗,出现紧急情况,医生可以紧急抢救。”徐红云认为,医养结合应该是未来养老院的发展趋势。据她统计,入院的老人都身患疾病,大部分处于失能、失智状态。其中,心脑血管类的疾病占绝大多数。
“今年,我们成为第一家在养老服务机构中开通医保刷卡试点的单位。”徐红云说,在他们这里入住的老人到他们养老机构的门诊部就诊时,可以使用医保卡。
即使这家模式先进的养老院,也有自己的烦恼。
专业的医疗服务,意味着收费要高于普通的养老院。“其实很多老人疾病发作时,已经达到住院标准。”徐红云举例说,一般老人的养老费用是每月2000元到5000元,临终关怀是每月6000元,如果一位老人突发脑梗,他们医生也有治疗资质,慢慢帮助老人康复,总费用会低于医院,老人生活也能得到照料,但无法通过医保报销。这样一比较,他们的收费明显比住院的医疗费高了。
“如果医保能放开,就会更减轻老人入住养老院的负担。”另外,徐红云还期待社保部门能对养老院的门诊进行医保试点,让周边居民到这里就诊可以使用医保卡。据徐红云介绍,康馨老年护理院是一级医院,但针对周边社区的门诊治疗,却不能使用医保卡。这样,造成门诊就诊人数很少。如果门诊收入增加,徐红云相信,她们养老院的发展,也会得到更有力的支撑。
精神慰藉不能只是说一说
在市卫生局批注下,康馨老年护理院设立了临终关怀科。“精神慰藉,不能只是说一说。”徐红云说,为抚慰临终老人,他们会安排专职护工24小时陪伴。而心理咨询师、负责的医生,要每日与老人进行交流。“老人的心理问题,一是怕孤单,二是怕死。”徐红云说,入住的其他老人也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骂人的、打人的都有发生。
在李想眼里,骂人、打人已不算大问题。“无法与人交流,子女漠不关心,但意识很清醒,生活却不能自理,这样的老人最痛苦。”上个月,李想说,院内一位老人就曾试图自杀。
这位老人曾发生车祸,导致半身不遂、不能说话,只有一条胳膊能动。护工一人没法给他洗澡,会喊老人儿子帮忙。有时老人女儿也会来。但这对儿女见面就吵,对老人没关爱表达。“老人意识很清醒,有时会敲床沿,试图表达。”李想说,老人就凭一条胳膊,扯断墙壁的电线,试图电死自己。
“子女能不定时探望下、关爱下老人,都对老人的心理有一定的慰藉作用。”但李想发现,很多老人如果没有存款、房产或者退休金,他们的儿女,甚至不会来看他们一眼。他记得一个老太太,虽然不能说话,但头脑清醒,自己炒股。老人在世时,她的儿子一次没来过,老人去世那天,他的儿子来到,将老人直接拉到殡仪馆火化。回头来到养老院,将老人股票卖掉,老人遗物一样没拿。
“一位老太太,四个女儿,一个儿子,儿子从来没看过他。”刘强也举了一个例子,四个女儿倒轮番过来,但每次话题不离老太太名下的房产。没想到,老太太的遗嘱还是将房子留给了儿子。
负面的气息充斥着养老院;家属的纠纷增加着养老院运营风险;消防验收,让人头疼;相关的政策,跟不上养老院的发展。但民营养老院的负责人,依然看好养老行业的发展。
“政府的扶持力度,每年在增加,我认为,我们目前遇到的诸多难题,政府也会帮助解决。”对此表示很有信心。
■官方说法
新政后还有很多努力要做
“养老机构行业这几年发展迅速,政府很多政策跟不上。”市民政局福利慈善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各地省、市的扶持政策都在陆续出台,但还有很多努力要做。
根据国家对养老服务体系的设计,我国养老服务业,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这三种养老模式占比为90%、7%、3%。
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徐州共有养老机构242家,徐州户籍老人163.3万,每百名老人拥有的床位数24.7张。根据上述设计,徐州的床位数还有一定差距。福利慈善处负责人称,到2015年,我市应该可以达成目标,但我市老年人在呈每年5%的速度递增,人口老龄化加快,到2020年,江苏省要求,千名老人床位数达到40床。
“目前,徐州公办养老院有21家,床位数3115床,民营72家,床位数7903床。”福利慈善处相关负责人称,这并未包括农村五保供养的养老床位。但主城区,公办养老院只有4家,民营数量较多,达到46家,但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客观情况,对养老机构的需求,逐渐加大。
徐州户籍老人数,在全省排第二。而老年人数量,又呈5%的年增长速度。老年人的寿命越来越长,需要的基础护理的人也越来越多。而现在的家庭结构,也不能让所有老人得到照顾。“一对年轻夫妻上面,可能有4—8位老人。”福利慈善处工作人员说,即使一个老人生病,夫妻二人可能都无暇照顾。因此,政府在加大对养老机构的扶持力度。
据介绍,今年上半年,江苏省出台了《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其中规定:从2014年起,对符合条件的以自建产权用房举办的养老机构,每张护理型床位给予不低于1万元的一次性建设补助;对符合条件的以租赁用房举办且租期5年以上的养老机构,每张护理型床位给予不低于5000元的一次性改造补助。鼓励各地采取发放日常运营补贴等方式,支持社会办和公建民营的养老机构提高服务质量。鼓励国外、境外企业和个人在我省设立外资养老服务机构,在政策优惠方面享有同等待遇。
而我市新出台的《徐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规定:从2014年起,在省财政补助的基础上,市、区两级财政按5︰5的比例对主城区自建产权用房的各类养老机构,给予每张床位3500元的一次性建设补贴,对租赁用房、租期5年以上且已运营2年的养老机构,按每张床位2500元给予一次性改造补贴;对入住养老机构的失能、半失能老人,且入住满6个月以上的,按每人每月80元和70元的标准给予运营补贴。各县(市)和铜山、贾汪区也要制定相应的补贴政策。
“享受政策扶持之前,养老机构的当务之急,是通过消防验收。”慈善处工作人员确认,我市只有10%的养老机构,达到消防部门标准。虽然,他们也努力与消防部门协商,并将问题反映到省民政厅,但牵扯问题太多,始终没有一个解决方案。“我们也和消防部门多次沟通,能否有针对养老机构的验收标准。”慈善处工作人员称,毕竟大部分养老机构都是租赁的老旧房屋,无土地证、产权证、规划设计。而小型养老机构多租用民房,消防存在天生缺陷。消防部门对养老机构并无专门标准,而是参照公共标准。很多养老机构资金没那么雄厚,盈利微薄,也没有足够资金投入或改造。但消防部门,并不敢轻易“接招”。
消防不过关还可能受处罚
徐州市消防支队相关人员介绍,如果不通过消防验收,这些养老机构,本身就是违法存在。“但养老机构不能作为一个整体,他们是个体违法。”消防支队人员说,每家养老院的情况都不一样,并没有一个针对养老院消防验收的标准。他们的消防验收,都是根据国家现行法律及相关条例和规范。而每家养老院规模、建筑设计等不同,他们会结合建筑的具体情况,找出对应的标准,进行验收。每一家养老院,都是不同的标准。
据了解,国务院养老意见出台后,消防验收已经成为普遍性问题。外省市针对这一情况,也在积极探索解决办法。例如四川省针对现状,作出规定:利用已有房屋改建的,应提供有资质部门出具的房屋安全质量检测报告书,环境保护、公安消防部门出具的相关意见或养老机构所在社区提供的相关证明。这里面提到的“社区”二字,就是破解目前办证难问题的关键。
市民政局社会福利慈善处工作人员称,这类规定,只是针对微型的托老机构。而且,让社区开证明,等于让社区担责任。社区,并不一定敢开这个证明。但也说明,徐州市的养老机构面对这个问题,还需要更高层级部门介入。
市消防支队相关人员则明确表示,如果在整改期限内,相关单位或者机构依然通过不了验收,是要受到相关处罚的。
欲了解更多资讯,敬请关注2014全国医院建设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