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移动医疗卫生服务的迅速崛起,“身体不舒服,低头问手机”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流行趋势,互联网带给我们的又一个惊喜正在野蛮生长中,如雨后春笋般的移动医疗APP,正在越来越好地满足患者在线问诊、日常保健、慢病调理等需求,也让很多人似乎看到了让“看病难、看病贵”一去不复返的希望。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其实,目前的移动医疗市场还是很初级的,就像任何行业野蛮生长阶段一样,政策法规空白地带颇多,如果不进行充分的规范和限制,只能让患者“欢乐之后生烦恼”。


移动医疗APP野蛮生长背后的隐忧


目前移动医疗产业空白地带多、鱼龙混杂特点明显,各种医疗app上提供服务的人员良莠不齐,而且远程医疗对于“以人为本”来说,还是有其不可弥补的缺陷,一旦出现误诊,除了贻误病情,更会让患者难以维权,一旦这种情况出现,反而加剧了医患矛盾。

比如最近,重庆有位朱先生,他的孩子咳嗽、发热,看上去应该是感冒的症状,他觉得问题不太严重,而且去医院又很麻烦,就下载手机问诊软件在线诊断,结果根据“医师”的建议吃了两天抗生素,孩子症状毫无缓解,朱先生只得带孩子到医院就诊,结果孩子被确诊为肺炎,必须住院治疗。

 “造成目前这种鱼龙混杂状态的主要原因是政策法律监管空白。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教授谭启平说,在规范医疗行为方面,我国有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师、中医师个体开业暂行管理办法等,但并未对网上诊断的主体资格及诊断途径做出明确规定。

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血液科副主任高蕾说,就算是正规的医APP,也存在一定的误诊风险。高端私人医生服务微信公号:kgn091专注医疗健康行业交流。疾病具有复杂性,不能简单从表象来判断,同时病人个体差异明显,同样的疾病、同样的药,在不同人身上的治疗效果都不一样,诊疗需要望、闻、问、切和专业仪器辅助,隔空猜物无疑将加大误诊风险。

此外,谭启平说,患者到医院就医,医患双方即形成法律意义上的合同关系。但用户在医疗APP上获得的处方没有明确的法律规范,一旦出现误诊等问题,用户将维权困难。

移动医疗是好东西,但目前鱼龙混杂、提供的服务也良莠不齐,用户很容易被误导,长期下去将严重影响用户对该行业的信心。不少用户、专家呼吁,尽快填补政策法律空白,对其加强规范管理。

据了解,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出台相关政策规定,对美国的移动医疗APP进行管制,并对其经营范围及相关规范做出了标准化要求。

谭启平建议,我国宜借鉴美国的相关经验,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和完善现行法律法规的方式,对移动医疗产业的审查、备案、医生资质、医疗纠纷处理、消费者维权等医用标准予以明确、细致的规定,改变移动医疗产业野蛮生长、鱼龙混杂的现状,最大程度发挥移动医疗产业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