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锐,人如其名,锐利且张扬。3年前,这位前网易副总编辑离开媒体,投身移动医疗APP,成为新兴卫生服务领域的探路者之一。

时间如白驹过隙。3年来,移动医疗APP从被质疑的新生事物变身为资本追捧的热门产业,张锐创办的春雨医生(以下简称春雨”)也如孩童般慢慢成长。从完全依赖资金输血到探索盈利模式,春雨正在演绎一个移动互联时代的新奇迹。

在此过程中,张锐从一名资深媒体人转变为移动医疗APP领域的创业者,他用做没人做过的事,很爽来形容3年来的感受。

2014年对张锐和春雨来说,是一个关键的年份。有关春雨今年完成C轮融资的消息早就传言满天飞,春雨是否完成了C轮融资?今年医生多点执业在政策上有新突破,这对专注于轻问诊的春雨而言意味着什么?春雨何时会启动上市?


春雨医生新一轮融资创新高 两年内启动上市

张锐

 

近日,张锐与网友探讨了如何让移动医疗飞起来。

 

春雨是传统医疗的过滤器

 

网友:目前春雨的客户数量及活跃客户数量是多少?

 

张锐:目前的用户量是2700万,医生量接近4万,日活跃用户数量70万,每日问题量超过3万。

 

网友:您怎么看待移动医疗作为医院前端的过滤器这一说法?您认为它的作用可以发挥到多大?

 

张锐:说移动医疗是过滤器,有点不太全面。但春雨真心是过滤器,因为我们定位在轻问诊模式,用户量大,轻点的问题我们远程线上解决,重点的问题我们可以导引到线下解决,从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传统医疗的过滤器。

 

网友:相比传统医疗中病例库、文献库等有研究分析价值的内容,春雨轻问诊的价值在哪里?

 

张锐:轻问诊是一个旧有的需求,但之前没有系统化的解决方案。春雨的价值就是针对这个旧需求,提供我们的解决方案——“自诊+问诊。轻问诊的价值不同于传统医疗。表面上看春雨解决的是小毛病,但更深层来说,我们希望从治病到防病,从see doctor“doctor see you”。这是创造。

 

网友:除了产品更简洁及基于手机外,春雨如何应对竞争对手的挑战?

 

张锐:我这个人智商低,所以想问题特别简单粗暴。对我来说,和别人竞争就是,别人没有的我有,别人有的我好。

 

网友:春雨对于医疗风险如何管控?

 

张锐:管控这个词我就不喜欢。我更愿意做一个开放平台,用市场的拟态环境去调控,在底线上做配套保险机制。

 

网友:春雨在尝试探索盈利模式,您能具体谈谈吗?

 

张锐:我们探索了会员制、快拨付费等面向消费者(C)端的盈利模式,但春雨的主要盈利模式还是面向商户(B)端的,比如导医和导药。

 

网友:导医和导药类似于广告,怎么平衡医疗行业公益性和盈利的关系?

 

张锐:用户体验是我们的命。一切商业利益都围绕不损害用户体验为前提。这不是一个天然对立的关系。能做!

 

春雨C轮融资创国内同行业新高

 

网友:大家都非常关心春雨C轮融资的事情,请问进展如何?

 

张锐:现在C轮融资已经结束,在和新投资者商量公布的时机。我现在只能透露的是,春雨C轮融资额度创了中国移动医疗公司的新纪录。在2013~2014年全球移动医疗APP公司的融资中,也排在前5名。

 

网友:春雨是否制定了上市计划表?

 

张锐:2015年年底,春雨将做到8000万到1亿的用户量,2016年会在已经探索的商业机会上大规模变现,2017年启动上市。

 

用市场还原医生的智力价值

 

网友:今年医生多点执业在政策上有所突破,这对春雨意味着什么?

 

张锐:多点执业对春雨来说是极大利好,政策上的松动让很多医生解放了思想,也使我们在医生拓展上获得了巨大收益。

 

网友:春雨试水的付费自由定价模式靠谱吗?这种移动在线医疗,出现医疗纠纷该向谁讨说法?

 

张锐:自由定价是我们这两年多来最重要的一个心得,用市场还原医生的智力价值。我们一直没有医疗纠纷,而且正在筹备给医生买保险。

 

网友:为了激励医生,春雨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开设空中医院让医生更好地发挥价值,这是一笔不小的投入,这对春雨的资金链是否形成了压力?

 

张锐:完全无压力。此外我们已经决定在C轮融资之后加大对医生的补贴,吸引更牛逼的医生加入。

 

网友:春雨是如何加强医生对春雨的粘性?除了春雨给医生的补贴之外,还有什么能让医生留在平台上?

 

张锐:金钱是医生的需求之一,也是他们初期的需求。除了钱,他们还需要荣誉感、线下价值等,春雨都可以满足他们。

 

美国移动医疗APP变现机会大

 

网友:美国医疗问诊APP公司HealthTap2400万美元B轮融资。HealthTap运营模式和春雨类似,都是关注轻问诊。在您看来,两者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张锐:春雨和HealthTap的相似之处是做医患平台。不同之处在于,春雨的兴奋点是将医生智力凝聚、固化为人工智能。这是本质差异。

 

网友:美国移动医疗APP创业者的生存环境和国内有何不同?

 

张锐:美国移动医疗APP市场化程度高,变现机会大。

 

看好可穿戴+医疗服务的模式

 

网友:西医的特点决定了它是可以规范化、程序化的,所以如果有足够的题库,完全可以离开医生,直接在线机器人回答关于病症的咨询问题,您怎么看?

 

张锐:要考虑用户心理。用户需要个性化、人情味、可理解、可操作的解答,这是机器人很难给予的。

 

网友:现在许多公司都推出了移动医疗产品+健康监测产品的组合,您怎么看?

 

张锐:可穿戴设备主要是数据采集,采集来的数据需要进行数据解读,否则零散的数据对用户来说没有价值。所以我看好这种可穿戴+医疗服务的模式。

 

网友:目前,BAT等互联网巨头都在进军医疗产业,您是否看好?

 

张锐:不看好,因为他们沉没成本太高,积重难返,除非能够壮士断腕!